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奇幻逆緣) (2008)


故事:

電影開首為新奥爾良的一間醫院,一名垂死的高齡女病人,吩咐女兒拿出一本日記,並叫女兒將整本日記讀給她聽:

Benjamin Button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日(1918年11月11日),地點是美國的新奥爾良。Benjamin的母親生下他時難產而死,加上Benjamin樣貌醜陋(如同一名八十多歲老人),富商父親一氣之下棄置嬰孩於一家療養院門口,幸好獲得療養院員工Queenie收留。

Benjamin出生時身體機能猶如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醫生判斷將會很快夭折。奇怪的是,Benjamin卻越活越年輕,隨著時間過去,Benjamin開始長回頭髮,肌肉開始強壯起來,身體機能亦逐漸年輕化。

1930年,Benjamin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Daisy。Daisy是一個擁有藍眼睛的美麗小女孩,經常到療養院探望她的祖母。她並沒有因Benjamin的外貌(當時大概像七十歲左右)而抗拒他,反而主動接觸他,並成為Benjamin第一個「同年紀」的朋友。自此,Benjamin與Daisy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十年的愛情。


幾年後,Benjamin十多歲(外貌大概六十多歲),決心向外闖,跟著一名拖船船長遠行。期間,Benjamin學會喝酒,初次召妓,在前蘇聯初嘗愛情滋味,後來更在二次大戰期間擊沉一艘德軍潛水艇,可惜船長及多名船員不幸罹難。

戰後Benjamin回國,前往紐約去尋找當時已經成為著名舞蹈家的Daisy。可惜Daisy己心有所屬,隨後Daisy在巴黎發生車禍,不能再跳舞,信心盡失,拒絕了Benjamin的愛意,Benjamin唯有黯淡回家。

Benjamin和Daisy終於在六十年代再相逢並正式墮入愛河。當時大家都接近四十歲,堪稱匹配。二人過了幾年神仙快活的日子,並誕下一女兒。可惜,Benjamin深恐他繼續年輕下去的話,將會令女兒不能有一個正常的父親,於是毅然放下母女倆獨闖世界。


除了於 1980年一次短暫的會面外,Daisy一直到九十年代,才與Benjamin重遇。此時Benjamin外貌大概只有十一二歲,並患上老人痴呆。Daisy搬進Benjamin成長的療養院,決意與Benjamin一起走過最後的日子。2003年的春天,Benjamin終於以初生嬰兒的模樣死於Daisy懷抱內。


評語:

改編自大文豪F. Scott Fitzgerald的同名短篇小說(不過據悉改動很大,主要只是保留了「越活越年輕」這條大橋),電影是一部奇幻的故事:男主角出生時身體機能像八十歲,但是跟著越活越年輕,最後以初生嬰兒的模式結束生命。這個就是故事的命題,無需要以一個科學的角度去探討其可能性,要麼就接受,要麼就離場不要看。

反正電影要探討的並不是個科學主題,電影講的是生命及愛情。故事其實不算是曲折,主要的情節基本上未開場已可能猜到七七八八。導演的功力在於能娓娓道出一個所謂已預知的故事而一點也不沉悶。感人但不煽情,166分鐘一點也不覺得冗長。

Benjamin因為天生身體的原因,所以一生註定是孤獨的。

“My name is Benjamin Button, and I was born under unusual circumstances. While everyone else was agin', I was gettin' younger... all alone.”

但這卻無礙他追求愛。童年時, Benjamin外形像個老翁,加上行動不便,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其他小孩,更遑論和他們一起玩耍。他每天只能與一眾老人呆呆地坐著,對一個小孩而言確是一件苦事。(如果你經常接觸小朋友,你便會知道他們可以多restless!)Daisy的出現,對Benjamin而言簡直像天使下凡一樣。她是Benjamin第一個「同年紀」的朋友,亦是唯一一個與他玩耍的小孩。

一段橫跨整個世紀的戀愛就此開始。Benjamin愛了Daisy一輩子,但是真正相愛在一起的時間 ,只有四十歲左右的幾年。那幾年,剛巧兩人的長相是最接近的時間。其餘的時間,都是wrong person or wrong timing。前半生是因為誤會及不了解而未能在一起,後半生卻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問題而主動選擇了分開。

對普通人而言,即使沒有像Benjamin般的身體問題,但愛情從來都是講timing。神仙眷屬的日子通常都只有幾年。但是那有幾個能像Benjamin這樣愛上一輩子?


主題是愛,也講生命,講自我認同,由於Benjamin的生命是相反的,所以每一刻都要盡力爭取和珍惜。

“Along the way you bump into people who make a dent on your life. Some people get struck by lightning. Some are born to sit by a river. Some have an ear for music. Some are artists. Some swim the English Channel. Some know buttons. Some know Shakespeare. Some are mothers. And some people can dance.”

Benjamin的身體是個怪物,但是感情及認知上,他卻與一個正常人無異。正如普通人一樣,他在生活中慢慢學懂生老病死。他在生命遇上不同的人,包括心地善良的養母、教他音樂的老婆婆、被閃電打擊了七次不死的奇人、在馬戲班演出的侏儒、沉迷紋身的船長、午夜相聚的英國大使夫人(亦是他的正式第一個戀人)、拋棄他的父親等等。雖然Benjamin一生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人,但是他卻珍惜每一刻去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我們呢?我們混混噩噩地浪費了人生多少的時間?

電影有不少雋永金句,如:

Your life is defined by its opportunities... even the ones you miss.

It's a funny thing about comin' home. Looks the same, smells the same, feels the same. You'll realize what's changed is you.

For what it's worth: it's never too late or, in my case, too early to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 There's no time limit, stop whenever you want. You can change or stay the same, there are no rules to this thing. We can make the best or the worst of it. I hope you make the best of it. And I hope you see things that startle you. I hope you feel things you never felt before. I hope you meet people with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I hope you live a life you're proud of. If you find that you're not, I hope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Benjamin, 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 How else would we know how important they are to us?

You can be as mad as a mad dog at the way things went. You could swear, curse the fate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nd, you have to let go.

Benjamin Button: Momma? Momma? Some days, I feel different than the day before. Queenie: Everyone feels different about themselves one way or another, but we all goin' the same way.


電影從故事、拍攝手法以及規模等,都很難想像是David Fincher的作品。的確,一個這麼大路這麼溫情的電影,又怎會令人聯想起灰黑色充滿罪惡的《Se7en》,又或是打到血肉橫飛的《Fight Club》?不能不佩服導演,反傳統玩偏鋒玩諷刺玩攝影鏡頭這麼多年,拍大路片一樣可以這麼厲害,像是告訴世人:「我是全能的!」

鏡頭簡直美輪美奐,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精雕細琢,令人看得十分舒服。不論是Daisy夜間跳舞(那個優美絕倫的silhouette!)、Daisy在舞台上的演出、二人到處遊山玩水等等,都是一幅又一幅構圖美麗的油畫。

撞車一段,就有一點點「玩嘢」feel,應該算是最David Fincher的一段。感覺有點與整部電影格格不入。不能排除,可能是David Fincher正正經經拍了整部電影,難免會有點技癢,因此故意拿一小段玩一玩。其實這段拍出來的感覺有點像《Run Lola Run》。

很subtle的電影,將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拍得很有說服力。

有人說電影有《Forest Gump》的影子,我想主要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是由Eric Roth編劇而想當然吧!細看下,大橋或許有點相似,但是手法卻完全不同。試問,Robert Zemeckis能拍得一點也不煽情?或曰,電影似Ron Howard手筆? Ron Howard可以拍得這麼優美和流暢嗎?


演員方面,Cate Blanchett簡直是完美。少女的羞澀和善變、中年女性的含蓄到臥在病床的垂垂老人,都活龍活現。片中幾場舞蹈都親身演出(除了幾個高難度動作外),看來她真的在芭蕾舞上花了不少功夫。Brad Pitt不是演得不好,但是提名最佳男主角?好像還有一點距離吧!個人認為他在《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中Jesse James的演出比Benjamin Button更加好。另一個我覺得演得好的還有飾演英國大使夫人的Tilda Swinton。很多人說Tilda Swinton和Cate Blanchett無論氣質樣貌都很相似,我亦同意。我猜想導演是刻意安排,帶出 Benjamin是因為Elizabeth Abbott令他想起Daisy所以才與她在一起。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Taraji P. Henson尚可,但未算突出。其他演員大致上都不錯。

相比起David Fincher前作,這套未算是最佳作品。談不上十分喜愛這部電影,但是不失為看得十分舒服而又令人回味的電影。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2009年第一個短打

於農曆新年期間到了北海道遊玩,在飛機上看了幾部電影,短評如下:


Once (一奏傾情) (2006)


故事:在愛爾蘭都柏林,一名街頭音樂家,遇上賣花的捷克新移民,兩人因為音樂這個共同嗜好走在一起,慢慢開始一段似是而非的戀情...

真的很indie:粗糙的拍攝,沒有打燈完全用自然光,非專業演員的生硬演技,看得出電影的budget十分有限,但正正就是這種raw的感覺令人十分喜愛。似有若無的故事,全片幾乎有七八成時間是在播放音樂,其實似music video或者音樂電影多於一部真正的電影。淡淡的感情線,男女主角由友情轉為愛情十分自然,兩人因為客觀的原因而有所克制亦很寫實。結尾不錯,頗有點餘韻。然而,電影算優美嗎?我不敢苟同,不過歌曲真的很動聽,尤其是奧斯卡得獎的《Falling Slowly》,很簡單的melody,但在看完電影後好幾天旋律都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天魔特攻之鬼魅兵團) (2008)



故事:妖魔王子弒父篡位,試圖將黃金兵團復活,並向人類宣戰。Hellboy連同妻子Liz及老友Abe力圖阻止,大戰一觸即發,此時,Liz發現自己己懷孕...

看Hellboy是很爽的,因為每個人物性格都很鮮明,男主角Hellboy粗俗、魯莽、大意、經常大言不慚、「衰衰格格」似流氓,但其實為人十分純真而且內心善良。女主角性格火爆,生氣時真的會literally燃燒起來!老友Abe Sapien角色設計有點似《Star Wars》內的C3PO,都是口水多多又有點苯手苯腳,但Abe當然比C3PO聰明得多。片中Liz與Hellboy的夫妻關係十分反映現實,有些細節令人捧腹大笑。個人覺得今集比上集遜色,主要原因是歹角設計十分失敗。一開場妖魔王子舞劍已經不知所謂,角色設計亦太公式太平面,故事又太簡單及太順理成章,Abe和公主的感情線絕對多餘。我比較喜歡第一集,玩味更濃而且很有「B片」感覺。今集比較接近好萊塢大片的格局,亦因此inherit了不少這些所謂大片的垢病。 結局有點反高潮,不知道是否因為budget有限,但總算是一反好萊塢一貫的grand finale模式。


Eagle Eye (鷹眼追擊) (2008)


故事:一個窮鬼和一名單親母親莫名其妙地捲入一項神秘任務,更要避開FBI的追捕。男女主角往後發現幕後主腦其實是一部國防部top secret的超級電腦,而終極任務是暗殺總統及內閣官員...

捉著一個小小的conspiracy theory,跟著無限放大,故事犯駁甚多,誇張失實兼且狗屁不通,官能刺激多於一切,典型好萊塢公式電影。尤其是超級電腦的設計,看似無敵,然而卻可以很兒戲地被男女主角潛入兼破壞!電影只是一直推進劇情,努力製造出一幕又一幕的所謂緊張情節,企圖以快鏡掩飾不合理的劇情。可惜內容實在太空洞,在蒼白的劇本下男女主角走來走去我毫不覺得緊張,反而有點發悶。唯一可取是有點警世的味道,提醒現今世人太依賴科技及互聯網,所有資料都可以在網絡上被人查到。即使沒有超級電腦,假如世上有一個超級駭客(hacker),就可以將你的資料(包括銀行結存)完全改變,想想也令人捏一把汗。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2006)



故事:樂天知命的小侍應Jan Dite,由小酒吧開始,一直做到最後成為酒店主人,見盡捷克二次大戰前後,納粹德國入侵及共產黨執政的歷史...

這部戲其實我是看碟的。本人十分喜愛的一部電影。大時代小人物的設計有點似《Forest Gump》,尤其是Jan Dite和Forest Gump都是很樂天的人,在困難時也很自得其樂。電影手法懷舊,有點向二十世紀初的電影(包括差利卓別靈及Buster Keaton)致敬的意味。玩味很濃,很慧黠,男主角鬼主意特別多,很多神神化化的理論,令我想起法國電影《Amelie》內鬼馬的Amelie。飾演男主角的演員很生動可愛,值得讚賞。音樂、拍攝及色彩的配合很好,令到電影十分奪目。很有黑色幽默,輕描淡寫但極盡諷刺。透過男主角innocent的眼睛,盡顯社會上光怪陸離的百態。人對金錢的崇拜及炫耀、有錢人的貪小便宜、男人的好色、侍應的無聊自尊、納粹德國的種種惡行及奇怪計畫、以及共產黨吞併私人財產等,電影都用輕鬆的手法諷刺一番,男人、女人、窮人、有錢人、德國人、捷克人無一倖免。最吊詭的是,片名是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但其實男主角並沒有侍候過英國國王。「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只是他在酒店的上司(maitre d’)最自豪的一件事。

Sunday, January 04, 2009

2008年最愛十大電影

純粹個人喜好,不一定與電影本身的好壞有直接關係: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Were)

平淡、真摰、細膩、感人。許鞍華繼《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之後一部極具本土味道的高水準作品。







烈日當空 (High Noon)



十分難得的本地製作,由一名年輕導演執導有關年輕人的電影,充滿力量及憤怒,寫實但絕不渲染暴力,也不煽情。





My Blueberry Nights (藍莓之夜)

王家衛「西式炒冷飯」(「西炒飯」乎?)之作。不能算是佳作,但沒辦法,一直沉迷於電影中的音樂內,不能自拔。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叛逆暗殺)

十分罕有的西部文藝片。電影推進有點緩慢但不致悶人,以第一人身描寫的Robert Ford及側面描寫的Jesse James均令人印象深刻。Brad Pitt實在演得好,演活一個性格複雜及略帶瘋狂的角色。





Juno (Juno 少女孕記)

整體而言不算是佳作(起碼未到能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水平),但全靠精警雋永的對白取分,電影音樂亦值得一讚。喜歡片中描寫的親情及感情,Juno爽朗的性格實在十分可愛!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二百萬奪命奇案)

高導技的示範。劇力萬均,既是一部令人看得透不過氣的crime thriller,亦對暴力有強烈控訴;角色描寫十分深刻。(誰能忘記Javier Bardem這個冬菇頭殺手?)一個金錢掛帥、暴力當道的社會,真的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黑夜之神)

究竟是crime thriller還是superhero movie?答案無關重要,反正是本人全年最愛電影,娛樂性十足,動作場面拍得異常精彩,故事內容曲折懸疑引人入勝,但有關人性及社會道德淪亡等問題都十分發人深省。Heath Ledger演出令人激賞!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賊兄弟連環劫)

其實只是看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演出已經值回票價,但想不到Ethan Hawkes飾演的懦弱弟弟亦入木三分。藉著一個劫案帶出家庭的種種問題,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等等有很深入的描寫。




WALL·E (太空奇兵.威E)

WALL-E應該是史上最令人喜愛的機械人。Pixar膽識過人,片初三十分鐘無對白描寫地球的荒蕪及WALL-E的寂寞,令人佩服。喜歡Pixar的vision及不斷進步。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情迷巴塞隆拿)


活地阿倫再一次回到他最耍家的黑色幽默片,拍得輕鬆而又有條理。諷刺性強,但亦歌頌生命, Penelope Cruz艷壓全場!






今年工作上亦十分忙,所以看戲比較少,有不少大獲好評的電影都錯過了。以下作品我打算會買碟看,不排除將來可以打上本人的十大: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I Just Didn't Do It) 周防正行
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 Fatih Akin
Once (一奏傾情) John Carney
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 Eran Kolirin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Jirí Menzel
Happy-Go-Lucky (快樂小小姐) Mike Leigh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12月短評

地球停轉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2008)



爛到不知怎去形容。片首還好,以為是隕石撞擊地球,弄到全球戒備,最後卻發現是一搜外星人飛船降落在紐約中央公園。軍隊大意地錯手擊中外星大使,美國政府順理成章將他扣留問話,將外星人據為己有。這裡指出美國政府的自私,諷刺得不錯。接下來故事開始失控,女教授協助外星人逃走,過程一點都不緊張,只是故弄玄虛令人感到煩厭。多個故事重點都只是草草帶過,完全沒有說服力。Klaatu與中國老人(即早期到地球的外星人「臥底」)一段話沒有好好解釋為甚麼要毀滅人類;之後Klaatu好簡單地見到女教授及她的stepson在父親墓前的一場戲就決定救人類,兒戲到不堪。最後Klaatu捨身成仁一點也不感動。而所謂點題的地球停轉,就只有最後一個鏡頭。無聊!

環保意識其實沒有好深入探討,我認為只是純粹為電影作出一個政治正確包裝而已。故事完全不濟的情況下,整套電影就只是一味賣弄CG,但一點也不impressive。真想找回1951年的舊作看一下。一套爛片,簡直白白浪費了我喜愛的Jennifer Connelly。至於木納的Keanu Reeves,其實與Matrix的Neo有甚麼分別?差只差在一個墨鏡吧?



烈日當空 High Noon (2008)



七個就讀於band 3中學的問題學生,在會考前後所發生的一個故事。這班學生只是頑皮,嚴格而言並不算壞(起碼不是黑社會又不會打家劫舍等)。七個男生,再加上名校女生及Lolita九個青少年,每個角色代表社會不同的問題:有強出頭的新移民子女、有物質豐裕但心靈空虛的單親家庭子女、有來自暴力家庭兼且有大陸女子作為繼母的、又有貪慕虛榮去跑私鐘的名校女生、有不愛用腦的胖子、有濫交的花花公子,亦有滿有理想及計畫但逃不過命運安排的書呆子等等。導演麥曦茵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火氣十足,很能拍出青春的無奈和憤怒。電影開首有點慢,但隨著故事的發展,由發送情慾短片開始,到Lolita自殺及除夕夜打鬥事件,開始變得歇斯底里,令人看得熱血沸騰。

最喜歡的是電影很寫實,既沒有渲染血腥暴力,亦沒有特別煽情的情節。寫父子情、寫友誼、寫愛情甚至同性戀等,都拍得很真摯,對白及情節都很真實。鏡頭運用不錯,拍攝七個人站在大輸水管上並以火車作為背景一段,很有美感,其他很多很多的拍攝鏡頭都很好。片中有不少象徵性的片段(特別是仿MSN一段),實驗成份強,拍得有點粗糙但效果不錯。本片導演經驗不足,部分地方拍得不是很流暢,但是一部很有heart及很有火的一部片。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2008)


由《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嚴肅作品,高安兄弟回歸小品之作。今次的作品與《Fargo》和《The Big Lebowski》等相似,都是一班蠢人圍在一起做蠢事。故事由一個FBI分析員Osbourne因為酗酒問題被炒,他心有不甘,誓要出版一本回憶錄「爆大鑊」。這邊廂,Osbourne妻子與財政部官員Harry有染,準備與Osbourne離婚。陰差陽錯下載有Osbourne的回憶錄的光碟遺留在健身中心中,給職員Chad及Linda發現,更貪婪地勒索Osbourne。此時 Harry搭上Linda,關係更形複雜...

電影內每一個都是蠢人,前CIA分析員自以為很重要,事實上兼回憶錄內容乏善可陳;妻子極度bitchy,搞婚外情卻搞出人命;Harry除了搞女人之外一無事處;Chad是一名白痴公自以為smart ass,枉死也不值得可憐;Linda為了整容不擇手段,但卻蠢到以為現在是冷戰時期,到俄羅斯大使館告密!

本片極盡諷刺的能耐,既諷刺美國人的婚姻失敗,又諷刺美國人貪財、健身教練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對整容的obsession、以及對世事的無知,以為現今仍是冷戰時期等等。但最入肉的肯定是對CIA的諷刺,既諷刺Osbourne這類分析員自以為是,最重要是CIA作為情報機關卻毫無分析能力,煞有介事地追查及分析無聊事。最後對白尤其精彩:

CIA Superior: What did we learn, Palmer?

CIA Officer: I don't know, sir.

CIA Superior: I don't fuckin' know either. I guess we learned not to do it again.

CIA Officer: Yes, sir.

CIA Superior: I'm fucked if I know what we did.

CIA Officer: Yes, sir, it's, uh, hard to say

CIA Superior: Jesus Fucking Christ.


街頭超人Hancock (2008) (DVD)


街頭超人John Hancock生活在L.A.,經常不修邊幅,既酗酒又露宿街頭,雖然警惡懲奸,但手法粗鄙因此經常被市民唾棄。一日找來形象顧問來個大改造,變成大受歡迎。但故事急轉直下,形象顧問妻子原來是女超人,與Hancock本是一對,但卻會因為彼此太接近而令雙方喪失超能力。此時壞人殺到...

很喜歡上半段,Hancock衣衫襤褸,經常喝酒,又滿口粗言穢語,對人無禮貌,如流氓一樣(題外話:會否有些人說角色設定歧視黑人),十分反英雄,大大諷刺以往superhero電影。為社會做好事不但不得認同,更因PR不好而被市民咒罵,亦對社會風氣十分諷刺。「超人需要認同感」這個命題十分新鮮有趣,而且「包裝就是一切」這一點亦妙絕。仍記得「Good Job!」這句說話嗎?可惜下半段開始失控,無厘頭搞出一個女超人出來,本來只是搞搞笑的話還可以,但故事發展下去卻開始越來越亂來,又不合情理,大賣悲情去製造煽情結局,可惜與前半段毫無關係,又牽強又老土。其實如果電影加強上半段的情節,然後在中段超人嬴回市民掌聲的一刻結束反而更好。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海角七號 (Cape No. 7) (2008)



故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日治時期也隨之終結,一位日本籍教師在遣返船上,寫下對於他在台灣女學生兼愛人小島友子的七封情書。

六十餘年後的現代,曾在台北任樂團主唱的男主角打混多年仍一事無成,失意地返回故鄉恆春鎮,在暫當郵差工作時,收到一封來自日本、要寄到「海角七號」的郵包,包內有七封日文信。

另一方面,當地的飯店找了日本歌手來表演,代表會主席(男主角繼父)堅持要當地樂團暖場,但在當地根本沒有樂團,只好由一群雜牌軍併湊出一個暖場用搖滾樂團。排練時錯誤百出,但後來漸入佳境,日本女公關更與男主角發生感情。演唱會當日,日本女公關方發現「海角七號」郵包的收信人是誰,並囑咐男主角將郵包送到收信人手裡,但演唱會快將開始,而且女主角亦有意於演唱會後返回日本...



評語:

入場前,讀過雜誌上的文章,知道導演魏德聖曾經跟隨楊德昌拍電影,加上電影特別的名字,以為會像楊德昌、侯孝賢的嚴肅電影;看到電影海報,又以為是北野武《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之類的文藝作品。原來全錯了,《海角七號》是一部台灣本土味濃厚的商業片。

沒有楊德昌及侯孝賢的沉重,也沒有北野武的寧靜,有的是台灣南部的風情及濃濃的人情味。全片調子輕鬆,主力描寫愛情故事,但有不少搞笑情節及插科打諢的角色。

雖然電影主線是阿嘉和友子的愛情線,但身邊角色都十分特出,性格鮮明,雖然有點誇張但十分有趣。基本上每一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是失意地在恆春:阿嘉曾在台北當樂團主唱,但失意地回到恆春,終日頹廢;友子是個來自日本的失意前模特兒,被公司流放到恆春當公關與一班原居民交涉;水蛙是傻氣的電單車維修員,一事無成,暗戀已為人妻的老闆娘;勞馬是前霹靂小組,妻子跑掉後淪落到在恆春當交通警;馬拉桑是從鄰鄉車城到恆春四處跑的小米酒推銷員,經常被人責罵及取笑;茂伯是名老郵差,因受傷被停職,自稱月琴國寶卻沒有人欣賞;大大是個天才鋼琴手,年紀輕輕但十分早熟,目中無人。除樂團成員以外,其他配角都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典型南部老粗鎮代表會主席(阿嘉的繼父)、孤僻的酒店服務員明珠(大大的母親)及豐滿美艷的車行老闆娘等等。這些角色各有各的故事,而電影的笑位主力在馬拉桑、茂伯及水蛙身上。



至於主力的現代愛情線,與古代的一段愛情線遙遙呼應。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阿嘉最後在海邊抱著友子說:「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令我不禁鼻酸。由這一段示愛,之後再帶起演唱會的高潮都十分感人及令人興奮。

個人喜歡的另一場戲就是喜宴之後,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不約而同的坐在海邊,一起等待日出,加上配樂,那種由寂靜轉為天亮的感覺實在很美妙。

電影的畫面很美麗,將恆春拍得很純樸很有小鎮風光,多場戲的鏡頭都可以媲美明信片。音樂及配樂一流,兩首主題歌《無樂不作》及《國境之南》,一快一慢,既動聽亦很能配合劇情。

但是整套片略嫌深度不夠,導技頗稚嫩,不少地方可以處理得好一點。最大問題是古今兩條愛情線的互動不足,四十年代的那條線尤其弱。七封信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戰敗的日本教師要離開台灣,不斷重覆講對友子的思念及內疚。假如每封信都講不同的東西,將這條故事線發展變得更豐富,再與現代的一條故事線作個互動,效果可能會更好。

有些情節及對白有點突兀,特別是友子的幾段,包括在練習室外與阿嘉對質一段,以及最後明珠向友子表白有關自己外婆就是收信人一段。儘管結尾感人,但我個人覺得友子及阿嘉這段感情線可以處理得更好,尤其是在鋪排及build up方面。喝醉後一夜情說服力不強而且拍得不太浪漫。


CG極爛,不過問題不大,畢竟這套戲的成本不高。

演員大致稱職,茂伯、馬拉桑及水蛙主力搞笑,但亦演活小人物的心態,身體動作妙絕。范逸臣演的憤怒青年不錯,起碼眼神夠凶狠。田中千繪演出有點生硬,可能是因為她的中文實在太差影響其演出吧!馬如龍演的鎮代表會主席,土氣十足兼橫蠻無禮,簡直入型入格!他更憑此角色奪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不過我覺得基本上他只是演回自己。

總的來說,是部不錯的商業片。既有愛情亦有人情味又勵志,加上片中大量有關台灣南部的風情及鮮明的人物,台語、國語及日語的對白,不難理解為什麼此片在台灣大熱。作為一個非台灣人,在沒有那種nostalgic感情因素,所以只能說這部電影是值得一看,但未至於可以與《悲情城市》等相提並論。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2008)


一向很喜歡看許鞍華的電影,尤其是最近幾年的寫實作品如《男人四十》及《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報導指,許鞍華對天水圍產生興趣源於四年前震撼全城的滅門慘劇,許到法庭聽審、訪問死者家屬,寫了劇本初稿參加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並贏了最佳劇本獎金。可惜空有得獎劇本,卻找不到電影公司投資開拍這類敏感提材。在無可奈何之際,許找回七年前一位學生寫她與媽媽的真實故事的劇本,將故事放在天水圍,拍成這部《天水圍的日與夜》。因為有此段歷史,《天水圍的日與夜》當中提及的屋邨生活,其實是可以放大成香港典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寫照。假如因為片名而對號入座並且說許鞍華沒有特別描寫天水圍,真是一大誤會。


寫實片一向都是比較平實,沒有煽情或太dramatic的橋段。儘管如此,相比起導演前作以及其他寫實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堪稱是幾乎完全沒有故事。整套片90分鐘絕大部分時間是以貴姐(鮑起靜飾)及兒子張家安(梁進龍飾)的單親家庭,以及獨居阿婆梁歡(陳麗雲飾)的生活瑣碎片段湊併而成。電影像是漫無目的地描寫兩家人的生活:上班、下班、買菜、燒菜、買報紙、放暑假、參加喜宴、去喪禮、探病、買電視、維修電器等,然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幾乎一模一樣,容易令人產生共鳴。全片唯一比較戲劇化的,就只有貴姐陪阿婆到沙田與前女婿見面一幕,總算有一點點的激動。

全片講的是傳統與溫情,宣揚互助互愛。雖曰故事平淡,但卻有很細膩的描寫,很多細節都令人動容。簡單的如貴姐說兒子買報紙沒有拿免費紙巾,下次張家安很自動自覺地到OK便利店買報紙兼送紙巾;張家安有次自己去探望外婆時,口裡說是舅母煮的粥,但電影很含蓄地在一個鏡頭中映著同一個保溫瓶掛在貴姐的廚房牆上;較明顯的如貴姐將已逝世丈夫的褲子丟掉時,回想起往事等等,都令我感動非常。貴姐兩個弟弟看似滿身銅臭,但後來大弟(高志森飾)與張家安在屋邨走廊的一番話,說他們兄弟倆可以負責張家安到外國升學的費用,我頓時感動到想哭出來。



這是一套很窩心的電影,絕對沒有「心靈雞湯」類的煽情情節,亦沒有催淚的配樂,更沒有悲天憫人,有的只是淡淡的人情味。相比起一些所謂勵志的本地作品(如:《女人本色》,《老港正傳》),高低立見。你或會覺得,全片都沒有一個壞人(阿婆的前女婿算是最差一個,但都是很平常的反應),每個角色都這麼良善,是否太不真實?有那麼樂於助人的貴姐嗎?有那麼聽話的張家安嗎?阿婆不是應該更勢利點嗎?我覺得,在現今香港社會充滿拜金主義及物質主義的同時,電影所指出的人間有情,我相信仍是存在的。

或曰,難道電影一定要揭開社會及人性的陰暗,而不可以歌頌一下溫情和人性善良的一面?是不是每一部片都是變態連環殺手或是冷血殺人犯才是寫實?寫實不可以是寫正面的東西嗎?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個張子強和葉繼歡?又有多少個貴姐和張家安?

刻意平淡的劇情,著力描寫家事的點滴,加上濃厚的人情味,和以女性為主角,配以中距離的長鏡,不禁令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感覺上,小津的作品更有故事性!歌頌女性這方面亦很「小津」,外婆在病榻中回想起貴姐年少出外工作供養父母及為弟弟,一幕幕六七十年代的工廠女工的相片,簡直是對全港女性的致敬。


演員方面,鮑起靜好得沒話可說,演活一個樂天知命、豪爽、有情有義、身兼父職的單親母親。陳麗雲演的無助但又願意自力更生獨居老人都很好,特別是那一點點的婆媽,十分活靈活現。梁進龍雖然表現不多,但十分討好。從《女人四十》的蕭芳芳、《千言萬語》的黃秋生、《男人四十》的張學友及梅艷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斯琴高娃,許都能利用角色將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這麼本土化而又感人的作品,儘管它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如果加強一點故事性會否對容易令人接受),但仍是難得的佳作。

Sunday, November 02, 2008

情迷巴塞隆拿(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

(本來是十月短評之一,可惜一下筆就欲罷不能,索性將它抽出來變成獨立文章,哈!)

故事:兩名美國少女,Vicky(Rebecca Hall)和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到西班牙渡假,偶遇畫家Juan Antonio(Javier Bardem)。最初與Juan Antonio發展的是開放熱情的Cristina,保守理智的Vicky卻陰錯陽差下與Juan Antonio先發生關係,但Vicky已有未婚夫所以馬上退出這個三角關係。正當Cristina與Juan Antonio共賦同居,Juan Antonio的神經質前妻Maria Elena(Penelope Cruz)突然出現,搞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threesome,到最後Vicky的未婚夫Doug(Chris Messina)也到了巴塞隆拿,五角關係更一發不可收拾...


入場看活地阿倫的新上畫電影已經成為我多年的一種ritual。當然,當中不無失望,包括最近的兩套《Scoop》(2006)和《Cassandra’s Dream》(2007),以及令人煩厭的《Hollywood Ending》(2002)。拍完相對沉重的英倫三部曲後,活地阿倫再一次回到他最耍家的黑色幽默片。兩個女主角,Vicky理智、保守、壓抑自己的感情;Cristina感性、放縱、率性而為,再加上一個一切算盡、充滿銅臭的未婚夫Doug,充分代表了現今都市人的基本性格。諷刺Vicky和Doug這一對典型中產New Yorker,對於活地阿倫而言早已駕輕就熟。這類yuppies/bobos人物有很特定的生活模式,追求所謂品味,並且自以為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在Vicky眼中,常規、傳統及規律是是生活的主要元素,有了未婚夫就不可以四處鬼混,與陌生人搭上絕對是天方夜譚,更何況是在異地的外國人?Vicky到巴塞隆拿只是為旅遊享受,誰不知一時意亂情迷與好友的男朋友搭上,一時之間她的天地好像反轉了一樣,完全迷失方向。一方面理智叫她要忘記Juan Antonio,回到未婚夫身邊;另一方面感情上她卻依戀著他。這些都市人營營勞役役,表面上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像很安定很有條理,但實際上卻不堪一擊,危機處理甚差,稍為行差踏錯就馬上大失方寸,幾乎達到萬劫不復之地。幸好,Maria Elena的一槍把她打醒。

至於Doug,在電影的描述不多,但由他聽到朋友在倫敦旅遊結婚後馬上打給Vicky建議在巴塞隆拿結婚,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沒有太大主見,喜愛模仿別人又需要別人認同的人。此外,他到達巴塞隆拿後的言語無味,亦盡顯其膚淺。Vicky與Doug他們代表一類會花錢享受物質,卻不懂享受生命,而且對於新事物接受甚低,將自己生命局限於一個框框內的人。Vicky真的是愛Juan Antonio嗎?還是因為從未曾試過放肆,所以留戀這種新鮮感及刺激感?我覺得是後者多些,尤其看過Doug出場之後。


Cristina是另一類極端,這類人是比較有冒險精神,做事隨心、任性。她不大知道自己想要些甚麼,肯嘗試新事物,表面上好像很容易墜入愛河,但其實不大懂得愛人。從Cristina在畫展和餐廳內不斷地flirt Juan Antonio,很可能她到巴塞隆拿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搭上當地人浪漫一番。與Juan Antonio和 Maria Elena一起,雖有點匪夷所思,但這段關係卻出奇地理想。然而,突然一天,Cristina覺得有點不妥,覺得需要追求另一樣東西,就二話不說地離開。這種自私的行為,美其名為浪漫,實際上是不懂得尊重及愛別人。電影說到好,她活脫脫就是那種只知道自己不想要甚麼,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的人。整件事都是因為Cristina的任性(堅持與Juan Antonio到Oviedo)開始,而亦是因為她的另一個任性(突然離開Juan Antonio和Maria Elena)才發生這個悲劇結局。Cristina代表的是一批被寵壞了的人,本身生活無憂,但卻完全沒有思想,只懂得享受玩樂,生活隨便,不理後果,完全沒有責任感。

Juan Antonio一開始好像很放浪,但與Cristina的率性而為相比,他是一個絕對熱愛生命的人。他並沒有任何枷鎖,不為世俗的觀念所限制。他覺得他很喜歡Vicky和Cristina,很直接就想:那就不如一齊做愛吧!他心目中根本沒有threesome就是猥瑣這個概念,他覺得一切都很自然,想愛便愛吧!「threesome就一定是色情片中純粹滿足男人私慾的行為」其實只是你們這些都市人的歪念而已。一開始他向Vicky和Cristina提出threesome的要求是很突兀,但到後來他與Cristina及Maria Elena一起的三人行,你會覺得很自然,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猥瑣色情狂。他很愛前妻Maria Elena,無論她有多瘋狂,以及對他有多傷害,他都會照顧她。他愛身邊所有人,同時亦很有責任感,絕對不是那種會逃避會跑掉的那種人。從他處理與Vicky的關係,可以看出他雖感性,亦有理智的一面。看完這部電影後,相信不少女子都會愛上Juan Antonio,甚至會有衝動同意他的threesome proposal!當然,冷靜下來分析之後便不會,因為都市人絕大部分都是Vicky類型。


演員方面,兩名女主角不過不失,Scarlett Johansson依然不懂得做戲,不過在活地阿倫鏡頭下,她總是艷光四射,性感而又極具挑逗性。Rebecca Hall雖然不是大美女,但飾演的理智型都市女性恰如其分,當中的迷茫不知所措一段演得很好。Javier Bardem真是厲害,在《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的「冬菇頭」冷血殺手令人心寒,但一轉頭演一個浪漫畫家大情人,一點也不失禮。雖曰他不算是美男子,但在戲內充分表現出拉丁男子不羈的魅力。最出色的,非Penelope Cruz莫屬。她一出場己十分搶鏡,將一個神經質Maria Elena演得入木三分之餘,她的傻氣地卻甚令人憐愛。一收起瘋狂,一本正經讓Cristina在街頭拍照,她馬上又變回美艷動人。基本上,她一舉手一投足都光芒四射。Penelope的演技相信已經是神台級,《Volver》中的完美演出後,今次輕輕鬆鬆,但已很自然地將其他兩名女角蓋過。


整體電影是拍得輕鬆而又有條理,電影節奏控制得很好,徐疾有致。雖然電影給人的感覺與活地阿倫以往作品相似,但手法更成熟及流暢。喋喋不休是他的本色,但相比近年作品,這部電影並不過份。拍攝西班牙並沒有好像風情畫般美麗,但鏡頭下的巴塞隆拿和Oviedo仍是令人醉心。電影最特別及最成功的是,將Juan Antonio對於愛情及生命的態度拍得很有信服力,一切都來得很自然,甚至當你看到Juan Antonio和Maria Elena及Cristina三人一起生活你也不會覺得很詫異。此外,其中一幕Juan Antonio去見他的父親,言語間盡顯示出兩父子對生命的熱愛,雖然對於與其他人相處的態度兩人卻截然不同。父親討厭世人,選擇避世而獨個兒去享受生命;兒子採取一種入世的方式,融入人群中與其他人一同去享受生命。故事結局我覺得有點倉卒,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但是那種震撼感仍是有的。最後三個New Yorker回家,那種落寞及無奈,盡顯在最後的一段旁白:

“Vicky returned home to have her grand wedding to Doug. To the house they finally decided to settle in. And to lead the life she envisioned for herself before that summer in Barcelona. Cristina continued searching... certain only, of what she didn't want.”

Monday, October 27, 2008

十月短評

畫皮(Painted Skin )(2008)


故事:一隻妖狐(周迅)戀上一個將軍(陳坤),試圖取代將軍的元配夫人(趙薇)。元配夫人向遊俠(甄子丹)及降魔女俠(孫儷)求助,展開正邪大戰...

陳嘉上拍古裝片?上一套應該是星爺的《武狀元蘇乞兒》(1992)。陳嘉上是一個水準極度飄忽的一個導演。前期作品尚可(包括揚名立萬的《逃學威龍》(1991)),我更喜愛的是他中期的《飛虎》(1996)、《野獸刑警》(1998)及《公元2000》(2000)。但是他上一部《至尊無賴》(2006)真的是爛片經典,絕對不堪入目。這一次駕馭一個聊齋故事,明顯力有不逮。開首節奏有點慢,情節及對話有點陳腔濫調,可能是故事太耳熟能詳吧!所謂最恐怖的脫皮一幕,其實一點也不嚇人,也不香艷。幸好,結尾一幕總算是有點感人。

演員方面,周迅一貫地好,演活妖狐的那種楚楚可憐和心狠手辣,單是眼神已經入目三分。趙薇演將軍夫人也不錯,既溫柔又哀怨。至於男主角陳坤,不是演得不好,只是覺得作為一個大將軍,未免有點兒娘娘腔。

此外,不知道是不是budget的問題,場景十分簡陋,開首突襲一段很明顯是以拍攝角度去遷就一個很小及很簡單的場景,令人想起九十年代初的一系列古裝片(尤其是徐克的作品)。真是對於港產片感到有點悕憈。


叛逆激情 - 她與戴安娜的命運(The Duchess)(2008)


故事:年輕少女(Keira Knightley)嫁入豪門,可惜公爵夫婿(Ralph Fiennes)不解溫柔,兼且連續生下三個女兒仍未能為公爵繼香燈,婚姻因而亮起紅燈。此時,女主角卻引狼入室將女友(Hayley Atwell)接回家住,不幸女友被公爵看中,釀成畸形三角關係。被丈夫冷落的她邂逅兒時玩伴(Dominic Cooper),卒之紅杏出牆...

先說戲名,真的是爛到無法形容。好端端的一個英文名The Duchess,其實直譯「公爵夫人」已經可以暗指戴安娜,但片商卻一貫其風格,改成不知所謂的名字。「叛逆激情」這個名字已經是老土及cliché 到不堪,再加上畫蛇添足的所謂註解:「她與戴安娜的命運」,簡直想殺人。女主角Georgiana和戴安娜有甚麼關係?首先,Georgiana Cavendish是戴安娜的先人,同是Spencer家族。命運在不少相似的地方,如:年齡輕輕便嫁入豪門/皇族;均是公眾人物、受歡迎而且領導時裝潮流;丈夫是悶蛋;婚姻不如意,丈夫有外遇和紅杏出牆等等。當中,有不少是真實,但相信亦有不少是因為對照戴安娜而過度渲染吧!儘管如此,也不必在電影的名稱上畫公仔畫出腸吧?簡簡單單「公爵夫人」不就已經說明一切?唉!

說回本片,除了是炒賣Lady Di的話題作外,正如《The Other Boleyn Girl》(2008)(同樣有一個爛譯名:《華麗孽緣》)一樣,又是另一套跟風的古裝宮廷片。說真的,這類宮廷爭寵片,真的已經太膩。故事沒有驚喜外,其拍攝手法亦沒有突出之處,亦沒有對當時社會或者女主角的做法有任何特別詮釋。華麗的美術、服裝及化妝已不能引起多少興趣。要選擇的話,描寫女主角心理細膩的有《Elizabeth》(1998), eye candy美輪美奐的有《Marie Antoinette》(2006),想再在這兩者中突圍而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前幾天NOW重播了李安的《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翻看後只能說一句:「還是覺得你最好」。


叛諜同謀(Body of Lies)(2008)


故事:一名CIA特工(Leonardo DiCaprio),為了捉拿一名恐怖組織頭目,不惜由伊拉克跑到約旦,並且與虎謀皮,與約旦的情報局(即特務組織)合作,而他的上司CIA地區指揮官(Russell Crowe)在背後操縱及發功。反恐之餘,男主角邂逅約旦女護士,展開一段異國戀。男主角不斷被上司、約旦情報局、恐怖份子等玩弄,在中東地區到處跑,最後更失手被擒,被帶到敘利亞,生命危在旦夕...

故事十分複雜,人物、國家眾多而且關係微妙,而且節奏相當快,一不留神就會如墮迷霧,特別是對於中東政局的了解不深的香港人而言,更形吃力。Ridley Scott一貫其出色的導技,將這個複雜的故事拍得有條不紊,當中有不少段落拍得十分緊張,槍戰及爆炸場面處理得一貫地好。我亦佩服他在國內一片反戰聲音中,有膽識去開拍一個這麼敏感的題材。電影一方面拍攝CIA特工在中東的槍林彈雨中奔波,另一方面卻穿插地區拍揮官安然地在美國過著住家男人的生活:到超市買東西、接送兒女上學、出席女兒的運動會等等,唯一是他不斷用(免提耳機)手提電話指揮著中東的整個operation。這個對比十分強烈,一邊是生死存亡的戰場,另一邊是安逸的生活。這又好像代表反恐其實已深入美國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但對於真正在中東發生的反恐戰爭卻又無甚關連。

可惜的是編劇功力有限,故事到後部分開始有點亂來,情節變得不合理,最後更有點草草收場。而且,Ridley Scott總是給人一種工匠的感覺,就是技巧高超,但是看完後,總是欠缺一點點的餘韻及thought provoking。

演員方面,DiCaprio演得不錯,進步不少,但是總是嫌他太刻意太努力地去演,略欠一點點的自然。至於Russell Crowe已經進入化境,他已到了一個境界是演甚麼都可以很自然。今次演一個低調的CIA地區指揮官,一邊照顧兒女一邊指揮下屬,間中到一到約旦露兩手。角色雖然發揮不多,不過仍是另一次內歛演技的完美示範。我亦喜歡飾演約旦情報局局長的英國演員Mark Strong,演得很有型。

Monday, October 06, 2008

20世紀少年 (2008)

作為原著漫畫的fans,其實於較早時間已看了,只不過找不到時間整理和寫出來。

故事開始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眾小朋友在鄰近的空地上,以雜草建成了他們的「秘密基地」。在基地內,主角建次及落合(落仔)根據漫晝書和卡通的情節,天馬行空地編寫出一本「預言之書」,預測20世紀末會出現世界末日,恐怖份子於各地發生細菌襲擊,並且引爆機場、國會,最後更出現巨型機械人,試圖毀滅這個世界。此時,將會有九位英雄出現,領導全人類拯救世界云云。

一轉眼1997年,一眾小朋友已長大成人,並進入中年,所謂的童年玩意已一一忘記。但是突然間,其中一個童年玩伴自殺身亡,開始逐漸將幾個主角凝聚在一起。之後,「預言之書」內所提及的災難卻逐一於現實中發生!就在此時,民間卻出現一個叫「朋友」的人物,創立類似邪教的組織,到處宣揚末日論,廣招信徒。主角們更發現,邪教的標誌,卻正正是他們兒時設計出來的徽章!而「朋友」的身份,更和他們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故事是十分新穎,將一些兒時玩意認真地拍成電影,感覺上有點與M. Night Shyamalan的作品(如《Unbreakable》)相似,兩者都令人有點「咁都得?」的感覺。原著主要是寫童年的往事對未來成長人類的影響。「朋友」兒時被冷落,造成他孤僻的性格,間接令他變成一個惡魔。故事有趣之處,不單單是將一般小朋友經常幻想的片段變成真實,更甚者,主角全部都是平凡過平凡的普通人,並沒有任何超能力,更沒有任何高科技武器,非常離經背道,十分反英雄。此外,當中有不少末世的描寫,特別是將20世紀末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後與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作個對比。往後的部分,浦澤擅長的描寫人性黑暗面會逐漸出現。此外,對於一般人生活的空虛,中年人失去夢想的無奈,以及對政治人物的諷刺等亦會多加著默。

全套漫畫共有22集(連埋結局編《21世紀少年》上下集共24集),故事本身十分曲折懸疑。今次電影公司野心很大,打算將整套漫畫改編成三部曲,有心與「魔戒」系列等看齊。整體而言,與原著漫畫有七八成相似,所以漫畫迷絕對收貨。更甚者,有不時拍攝的鏡頭角度都與原著幾乎一模一樣!這得歸咎於浦澤直樹的原作漫畫電影感實在太強。說真的,作為原著漫畫的fan,能看到眾主角活現在銀幕,已十分興奮!大機械人出場的一幕,真的有點感動!



但是,若以戲論戲,這套電影只是平平。由於原著人物眾多,兼且這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主力在於交代人物背景,所以情況有點類似「魔戒」第一部,就是敘事太零碎,以及有很多看似無關重要的支節(如五十嵐警官被殺一段)。其實這些支節將會在往後的故事發展慢慢變得重要。所以對非漫畫迷而言,這部電影會有點冗長及結構鬆散,不夠緊張。同時,這部片亦犯了不少改編電影的毛病,就是太著重說故事,推進劇情和交代資料,忽略了一些電影處理,特別是感情描寫嚴重不足。相比「魔戒」第一部,儘管都是喋喋不休說故事,但很明顯描寫主角Frodo及其他人的感情就細膩得多。其實原著寫情的一部分是不錯的,有不少flashback描寫眾人的關係,可惜在電影版中很多這類情節都被刪掉。希望此方面在第二、三部會有所善。

場面方面,以日本片而言都算是大製作,雖然始終與好萊塢製作有一大段距離。看到不少網友說電影中有些東西太爛和不滯,就像最後出場的機械人,居然是用汽球等濫竽充數!其實,這絕對不是故事太爛或是設計出錯,這正正是原著想帶出的荒謬感。就等於兒時設計的標誌,竟是落仔在漫畫周刊內請翻下頁的手指加上自己的眼睛組合而成!



我最喜歡的是電影的懷舊味。Flashback回到六七十年代時,有不少兒時的玩意,小吃,以及到雜貨店買糖果抽獎等,都勾起不少回憶(本人的童年是七十年代)。沒有電玩,沒有internet,沒有電腦的世界,在物質不是十分充裕的情況下,小朋友在空地中玩樂,聚集在一起聽搖滾樂,偷看父親的色情雜誌,一起創作科幻故事,朋友間的友誼是十分純真和難能可貴的。電影很能拍出這種情懷。電影的另一個懷舊,是用上很多舊rock ‘n’ roll歌曲作為配樂,據聞更是原作者浦澤直樹親自挑選,當然包括T-Rex的《20th Century Boy》!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電影的美術設計及配樂十分出色。

演員方面某程度上亦十分懷舊,因為簡直是九十年代日劇主角大匯演!計有:唐澤壽明、豐川悅司、常盤貴子、黑木瞳等等,而且更有不少日劇甘草演員!其實我認為選角方面造得不錯,不少角色都十分維肖維妙。可惜,飾演主角的演員年紀差距頗大,很難想像是同班同學。正如飾演山根的那位演員(在《HERO》中飾演末次),樣子似五十歲,怎可能會和常盤貴子同年?

據悉電影字幕後有第二部的預告片,可惜錯過了。回家後於youtube上看了,令人期待。唯一的擔心是,原著故事往後發展將會開始變得十分複雜,「朋友」的身份更是十分混亂,而且大型場面亦不會太多,對於未看過原著的朋友會否看得更吃力?「朋友世界」一段又會如何處理?這等等問題,就留待明年一月的第二部及明年秋天的第三部解答吧!

延續閱讀(漫畫解讀):

《20世紀少年》(20th Century Boys)--如何在繁忙、複雜的20、21世紀創造自我? part01

《20世紀少年》(20th Century Boys)--如何在繁忙、複雜的20、21世紀創造自我? part02

Monday, August 04, 2008

The Joker 語錄


實在太喜歡《The Dark Knight》,看過不少網友影評,想寫的東西實在太多,但卻無從入手,寫了好幾個星期都未能完成!

Joker絕對是全片的靈魂。在文章未完成之際,我先列出這個經典人物的語錄,回味一下(節錄自imdb):

Gotham National Bank Manager: The criminals in this town used to believe in things. Honor. Respect. Look at you! What do you believe in? What do you believe in!
The Joker: 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anger.

The Joker: Let's turn the clocks back. A year ago, these cops and lawyers wouldn't dare cross any of you. I mean, what happened? Did your - did your balls drop off? Hmm?


The Joker: [holding a knife inside Gambol's mouth] Wanna know how I got these scars? My father was....a drinker. And a fiend. And one night he goes off crazier than usual. Mommy gets the kitchen knife to defend herself. He doesn't like that. Not. One. Bit. So, me watching, he takes the knife to her, laughing while he does it. Turns to me and he says "Why so serious?" Comes at me with the knife,"Why so serious?" He sticks the blade in my mouth. "Let's put a smile on that face!" And..... Why so serious?

The Joker: You know, I'll settle for his loved ones.
Gentleman at Party: We're not intimidated by thugs!
The Joker: [as he smacks his lips] You know, you remind me of my father.
[pulls out his switchblade and brings it to the Gentleman's mouth]
The Joker: I hated my father!


The Joker: You look nervous. Is it the scars? You want to know how I got 'em?
[grabs Rachel's head and positions the knife by her mouth]
The Joker: Come here. Hey! Look at me. So I had a wife, beautiful, like you, who tells me I worry too much. Who tells me I ought to smile more. Who gambles and gets in deep with the sharks... look at me! One day, they carve her face. And we have no money for surgeries. She can't take it. I just want to see her smile again, hmm? I just want her to know that I don't care about the scars. So... I stick a razor in my mouth and do this...
[mimics slicing his mouth open with his tongue]
The Joker: ...to myself. And you know what? She can't stand the sight of me! She leaves. Now I see the funny side. Now I'm always smiling!


The Joker: [to Det. Stephens] Do you wanna know why I use a knife? Guns are too quick. You can't savor all the... little... emotions. In... you see, in their last moments, people show you who they really are. So in a way, I know your friends better than you ever did. Would you like to know which of them were cowards?

The Joker: The only sensible way to live in this world is without rules!

The Joker: See, I'm not a monster...I'm just ahead of the curve.

The Joker: See, I'm a man of simple tastes. I like dynamite...and gunpowder...and gasoline! Do you know what all of these things have in common? They're cheap!


The Joker: This town deserves a better class of criminal... and I'm gonna give it to them. Tell your men they work for me now. This is *my* city.
The Chechen: They won't work for a freak...
The Joker: [mocking his accent] A freak...
[pulls out his switchblade and tosses it to some goons who grabs the Chechen]
The Joker: Why don't we cut you up into little pieces and feed you to your pooches? Hmm? And then we'll see how loyal a hungry dog really is. 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sending a message. Everything burns.


The Joker: I had a vision, of a world without Batman. The mob ground out a little profit and the police tried to shut them down, one block at a time. And it was so... boring. I've had a change of heart. I don't want Mr. Reese spoiling everything, but why should I have all the fun? Let's give someone else a chance. If Coleman Reese isn't dead in sixty minutes then I blow up a hospital.

The Joker: [speaking to Two-Face] Do I really look like a man with a plan, Harvey? I don't have a plan. The mob has plans, the cops have plans. You know what I am, Harvey? I'm a dog chasing cars.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if I caught one. I just *do* things. I'm a wrench in the gears. I *hate* plans. Yours, theirs, everyone's. Maroni has plans. Gordon has plans. Schemers trying to control their worlds. I am not a schemer. I show schemers how pathetic their attempts to control things really are. So when I say that what happened to you and your girlfriend wasn't personal, you know I'm telling the truth.
[hands Two-Face a gun]
The Joker: It's a schemer who put you where you are. You were a schemer. You had plans. Look where it got you. I just did what I do best-I took your plan and turned it on itself. Look what I have done to this city with a few drums of gas and a couple bullets. Nobody panics when the expected people get killed. Nobody panics when things go according to plan, even if the plans are horrifying. If I tell the press that tomorrow a gangbanger will get shot, or a truckload of soldiers will get blown up, nobody panics. But when I say one little old mayor will die, everyone loses their minds! Introduce a little anarchy, you upset the established order, and everything becomes chaos. I am an agent of chaos. And you know the thing about chaos, Harvey? It's fair.
[with the gun in Two-Face's hand, he places the gun to his forehead; Two-Face pauses and takes out his coin]
Two-Face: [showing the unscarred side] You live.
The Joker: Mm-hm.
Two-Face: [flipping, showing the scarred side] You die.
The Joker: Now we're talking!


The Joker: You just couldn't let me go could you?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an unstoppable force meets an immovable object. You truly are incorruptible aren't you? You won't kill me out of some misplaced sense of self-righteousness, and I won't kill you, because you're just too much fun. I think you and I are destined to do this forever.
Batman: You'll be in a padded cell forever.
The Joker: Maybe we can share one. Then we'll be doubling up the rate this city's inhabitants are losing their minds.


Batman: Why do you want to kill me?
The Joker: [laughs] Kill you? I don't want to kill you! What would I do without you? Go back to ripping off mob dealers? No, no, you... you complete me.

Batman: What did you do?
The Joker: I took Gotham's white knight, and brought him down to our level. It wasn't hard. Y'see, madness, as you know, is like gravity. All it takes is a little...push.
[laughs]

The Joker: [to Batman] We really should stop fighting, we'll miss the fire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