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2, 2008

12月短評

地球停轉日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2008)



爛到不知怎去形容。片首還好,以為是隕石撞擊地球,弄到全球戒備,最後卻發現是一搜外星人飛船降落在紐約中央公園。軍隊大意地錯手擊中外星大使,美國政府順理成章將他扣留問話,將外星人據為己有。這裡指出美國政府的自私,諷刺得不錯。接下來故事開始失控,女教授協助外星人逃走,過程一點都不緊張,只是故弄玄虛令人感到煩厭。多個故事重點都只是草草帶過,完全沒有說服力。Klaatu與中國老人(即早期到地球的外星人「臥底」)一段話沒有好好解釋為甚麼要毀滅人類;之後Klaatu好簡單地見到女教授及她的stepson在父親墓前的一場戲就決定救人類,兒戲到不堪。最後Klaatu捨身成仁一點也不感動。而所謂點題的地球停轉,就只有最後一個鏡頭。無聊!

環保意識其實沒有好深入探討,我認為只是純粹為電影作出一個政治正確包裝而已。故事完全不濟的情況下,整套電影就只是一味賣弄CG,但一點也不impressive。真想找回1951年的舊作看一下。一套爛片,簡直白白浪費了我喜愛的Jennifer Connelly。至於木納的Keanu Reeves,其實與Matrix的Neo有甚麼分別?差只差在一個墨鏡吧?



烈日當空 High Noon (2008)



七個就讀於band 3中學的問題學生,在會考前後所發生的一個故事。這班學生只是頑皮,嚴格而言並不算壞(起碼不是黑社會又不會打家劫舍等)。七個男生,再加上名校女生及Lolita九個青少年,每個角色代表社會不同的問題:有強出頭的新移民子女、有物質豐裕但心靈空虛的單親家庭子女、有來自暴力家庭兼且有大陸女子作為繼母的、又有貪慕虛榮去跑私鐘的名校女生、有不愛用腦的胖子、有濫交的花花公子,亦有滿有理想及計畫但逃不過命運安排的書呆子等等。導演麥曦茵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火氣十足,很能拍出青春的無奈和憤怒。電影開首有點慢,但隨著故事的發展,由發送情慾短片開始,到Lolita自殺及除夕夜打鬥事件,開始變得歇斯底里,令人看得熱血沸騰。

最喜歡的是電影很寫實,既沒有渲染血腥暴力,亦沒有特別煽情的情節。寫父子情、寫友誼、寫愛情甚至同性戀等,都拍得很真摯,對白及情節都很真實。鏡頭運用不錯,拍攝七個人站在大輸水管上並以火車作為背景一段,很有美感,其他很多很多的拍攝鏡頭都很好。片中有不少象徵性的片段(特別是仿MSN一段),實驗成份強,拍得有點粗糙但效果不錯。本片導演經驗不足,部分地方拍得不是很流暢,但是一部很有heart及很有火的一部片。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2008)


由《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嚴肅作品,高安兄弟回歸小品之作。今次的作品與《Fargo》和《The Big Lebowski》等相似,都是一班蠢人圍在一起做蠢事。故事由一個FBI分析員Osbourne因為酗酒問題被炒,他心有不甘,誓要出版一本回憶錄「爆大鑊」。這邊廂,Osbourne妻子與財政部官員Harry有染,準備與Osbourne離婚。陰差陽錯下載有Osbourne的回憶錄的光碟遺留在健身中心中,給職員Chad及Linda發現,更貪婪地勒索Osbourne。此時 Harry搭上Linda,關係更形複雜...

電影內每一個都是蠢人,前CIA分析員自以為很重要,事實上兼回憶錄內容乏善可陳;妻子極度bitchy,搞婚外情卻搞出人命;Harry除了搞女人之外一無事處;Chad是一名白痴公自以為smart ass,枉死也不值得可憐;Linda為了整容不擇手段,但卻蠢到以為現在是冷戰時期,到俄羅斯大使館告密!

本片極盡諷刺的能耐,既諷刺美國人的婚姻失敗,又諷刺美國人貪財、健身教練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對整容的obsession、以及對世事的無知,以為現今仍是冷戰時期等等。但最入肉的肯定是對CIA的諷刺,既諷刺Osbourne這類分析員自以為是,最重要是CIA作為情報機關卻毫無分析能力,煞有介事地追查及分析無聊事。最後對白尤其精彩:

CIA Superior: What did we learn, Palmer?

CIA Officer: I don't know, sir.

CIA Superior: I don't fuckin' know either. I guess we learned not to do it again.

CIA Officer: Yes, sir.

CIA Superior: I'm fucked if I know what we did.

CIA Officer: Yes, sir, it's, uh, hard to say

CIA Superior: Jesus Fucking Christ.


街頭超人Hancock (2008) (DVD)


街頭超人John Hancock生活在L.A.,經常不修邊幅,既酗酒又露宿街頭,雖然警惡懲奸,但手法粗鄙因此經常被市民唾棄。一日找來形象顧問來個大改造,變成大受歡迎。但故事急轉直下,形象顧問妻子原來是女超人,與Hancock本是一對,但卻會因為彼此太接近而令雙方喪失超能力。此時壞人殺到...

很喜歡上半段,Hancock衣衫襤褸,經常喝酒,又滿口粗言穢語,對人無禮貌,如流氓一樣(題外話:會否有些人說角色設定歧視黑人),十分反英雄,大大諷刺以往superhero電影。為社會做好事不但不得認同,更因PR不好而被市民咒罵,亦對社會風氣十分諷刺。「超人需要認同感」這個命題十分新鮮有趣,而且「包裝就是一切」這一點亦妙絕。仍記得「Good Job!」這句說話嗎?可惜下半段開始失控,無厘頭搞出一個女超人出來,本來只是搞搞笑的話還可以,但故事發展下去卻開始越來越亂來,又不合情理,大賣悲情去製造煽情結局,可惜與前半段毫無關係,又牽強又老土。其實如果電影加強上半段的情節,然後在中段超人嬴回市民掌聲的一刻結束反而更好。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海角七號 (Cape No. 7) (2008)



故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日治時期也隨之終結,一位日本籍教師在遣返船上,寫下對於他在台灣女學生兼愛人小島友子的七封情書。

六十餘年後的現代,曾在台北任樂團主唱的男主角打混多年仍一事無成,失意地返回故鄉恆春鎮,在暫當郵差工作時,收到一封來自日本、要寄到「海角七號」的郵包,包內有七封日文信。

另一方面,當地的飯店找了日本歌手來表演,代表會主席(男主角繼父)堅持要當地樂團暖場,但在當地根本沒有樂團,只好由一群雜牌軍併湊出一個暖場用搖滾樂團。排練時錯誤百出,但後來漸入佳境,日本女公關更與男主角發生感情。演唱會當日,日本女公關方發現「海角七號」郵包的收信人是誰,並囑咐男主角將郵包送到收信人手裡,但演唱會快將開始,而且女主角亦有意於演唱會後返回日本...



評語:

入場前,讀過雜誌上的文章,知道導演魏德聖曾經跟隨楊德昌拍電影,加上電影特別的名字,以為會像楊德昌、侯孝賢的嚴肅電影;看到電影海報,又以為是北野武《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之類的文藝作品。原來全錯了,《海角七號》是一部台灣本土味濃厚的商業片。

沒有楊德昌及侯孝賢的沉重,也沒有北野武的寧靜,有的是台灣南部的風情及濃濃的人情味。全片調子輕鬆,主力描寫愛情故事,但有不少搞笑情節及插科打諢的角色。

雖然電影主線是阿嘉和友子的愛情線,但身邊角色都十分特出,性格鮮明,雖然有點誇張但十分有趣。基本上每一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是失意地在恆春:阿嘉曾在台北當樂團主唱,但失意地回到恆春,終日頹廢;友子是個來自日本的失意前模特兒,被公司流放到恆春當公關與一班原居民交涉;水蛙是傻氣的電單車維修員,一事無成,暗戀已為人妻的老闆娘;勞馬是前霹靂小組,妻子跑掉後淪落到在恆春當交通警;馬拉桑是從鄰鄉車城到恆春四處跑的小米酒推銷員,經常被人責罵及取笑;茂伯是名老郵差,因受傷被停職,自稱月琴國寶卻沒有人欣賞;大大是個天才鋼琴手,年紀輕輕但十分早熟,目中無人。除樂團成員以外,其他配角都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典型南部老粗鎮代表會主席(阿嘉的繼父)、孤僻的酒店服務員明珠(大大的母親)及豐滿美艷的車行老闆娘等等。這些角色各有各的故事,而電影的笑位主力在馬拉桑、茂伯及水蛙身上。



至於主力的現代愛情線,與古代的一段愛情線遙遙呼應。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阿嘉最後在海邊抱著友子說:「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令我不禁鼻酸。由這一段示愛,之後再帶起演唱會的高潮都十分感人及令人興奮。

個人喜歡的另一場戲就是喜宴之後,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不約而同的坐在海邊,一起等待日出,加上配樂,那種由寂靜轉為天亮的感覺實在很美妙。

電影的畫面很美麗,將恆春拍得很純樸很有小鎮風光,多場戲的鏡頭都可以媲美明信片。音樂及配樂一流,兩首主題歌《無樂不作》及《國境之南》,一快一慢,既動聽亦很能配合劇情。

但是整套片略嫌深度不夠,導技頗稚嫩,不少地方可以處理得好一點。最大問題是古今兩條愛情線的互動不足,四十年代的那條線尤其弱。七封信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戰敗的日本教師要離開台灣,不斷重覆講對友子的思念及內疚。假如每封信都講不同的東西,將這條故事線發展變得更豐富,再與現代的一條故事線作個互動,效果可能會更好。

有些情節及對白有點突兀,特別是友子的幾段,包括在練習室外與阿嘉對質一段,以及最後明珠向友子表白有關自己外婆就是收信人一段。儘管結尾感人,但我個人覺得友子及阿嘉這段感情線可以處理得更好,尤其是在鋪排及build up方面。喝醉後一夜情說服力不強而且拍得不太浪漫。


CG極爛,不過問題不大,畢竟這套戲的成本不高。

演員大致稱職,茂伯、馬拉桑及水蛙主力搞笑,但亦演活小人物的心態,身體動作妙絕。范逸臣演的憤怒青年不錯,起碼眼神夠凶狠。田中千繪演出有點生硬,可能是因為她的中文實在太差影響其演出吧!馬如龍演的鎮代表會主席,土氣十足兼橫蠻無禮,簡直入型入格!他更憑此角色奪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不過我覺得基本上他只是演回自己。

總的來說,是部不錯的商業片。既有愛情亦有人情味又勵志,加上片中大量有關台灣南部的風情及鮮明的人物,台語、國語及日語的對白,不難理解為什麼此片在台灣大熱。作為一個非台灣人,在沒有那種nostalgic感情因素,所以只能說這部電影是值得一看,但未至於可以與《悲情城市》等相提並論。


Tuesday, December 02, 2008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Are) (2008)


一向很喜歡看許鞍華的電影,尤其是最近幾年的寫實作品如《男人四十》及《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報導指,許鞍華對天水圍產生興趣源於四年前震撼全城的滅門慘劇,許到法庭聽審、訪問死者家屬,寫了劇本初稿參加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並贏了最佳劇本獎金。可惜空有得獎劇本,卻找不到電影公司投資開拍這類敏感提材。在無可奈何之際,許找回七年前一位學生寫她與媽媽的真實故事的劇本,將故事放在天水圍,拍成這部《天水圍的日與夜》。因為有此段歷史,《天水圍的日與夜》當中提及的屋邨生活,其實是可以放大成香港典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寫照。假如因為片名而對號入座並且說許鞍華沒有特別描寫天水圍,真是一大誤會。


寫實片一向都是比較平實,沒有煽情或太dramatic的橋段。儘管如此,相比起導演前作以及其他寫實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堪稱是幾乎完全沒有故事。整套片90分鐘絕大部分時間是以貴姐(鮑起靜飾)及兒子張家安(梁進龍飾)的單親家庭,以及獨居阿婆梁歡(陳麗雲飾)的生活瑣碎片段湊併而成。電影像是漫無目的地描寫兩家人的生活:上班、下班、買菜、燒菜、買報紙、放暑假、參加喜宴、去喪禮、探病、買電視、維修電器等,然而這一切都與我們日常生活幾乎一模一樣,容易令人產生共鳴。全片唯一比較戲劇化的,就只有貴姐陪阿婆到沙田與前女婿見面一幕,總算有一點點的激動。

全片講的是傳統與溫情,宣揚互助互愛。雖曰故事平淡,但卻有很細膩的描寫,很多細節都令人動容。簡單的如貴姐說兒子買報紙沒有拿免費紙巾,下次張家安很自動自覺地到OK便利店買報紙兼送紙巾;張家安有次自己去探望外婆時,口裡說是舅母煮的粥,但電影很含蓄地在一個鏡頭中映著同一個保溫瓶掛在貴姐的廚房牆上;較明顯的如貴姐將已逝世丈夫的褲子丟掉時,回想起往事等等,都令我感動非常。貴姐兩個弟弟看似滿身銅臭,但後來大弟(高志森飾)與張家安在屋邨走廊的一番話,說他們兄弟倆可以負責張家安到外國升學的費用,我頓時感動到想哭出來。



這是一套很窩心的電影,絕對沒有「心靈雞湯」類的煽情情節,亦沒有催淚的配樂,更沒有悲天憫人,有的只是淡淡的人情味。相比起一些所謂勵志的本地作品(如:《女人本色》,《老港正傳》),高低立見。你或會覺得,全片都沒有一個壞人(阿婆的前女婿算是最差一個,但都是很平常的反應),每個角色都這麼良善,是否太不真實?有那麼樂於助人的貴姐嗎?有那麼聽話的張家安嗎?阿婆不是應該更勢利點嗎?我覺得,在現今香港社會充滿拜金主義及物質主義的同時,電影所指出的人間有情,我相信仍是存在的。

或曰,難道電影一定要揭開社會及人性的陰暗,而不可以歌頌一下溫情和人性善良的一面?是不是每一部片都是變態連環殺手或是冷血殺人犯才是寫實?寫實不可以是寫正面的東西嗎?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個張子強和葉繼歡?又有多少個貴姐和張家安?

刻意平淡的劇情,著力描寫家事的點滴,加上濃厚的人情味,和以女性為主角,配以中距離的長鏡,不禁令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感覺上,小津的作品更有故事性!歌頌女性這方面亦很「小津」,外婆在病榻中回想起貴姐年少出外工作供養父母及為弟弟,一幕幕六七十年代的工廠女工的相片,簡直是對全港女性的致敬。


演員方面,鮑起靜好得沒話可說,演活一個樂天知命、豪爽、有情有義、身兼父職的單親母親。陳麗雲演的無助但又願意自力更生獨居老人都很好,特別是那一點點的婆媽,十分活靈活現。梁進龍雖然表現不多,但十分討好。從《女人四十》的蕭芳芳、《千言萬語》的黃秋生、《男人四十》的張學友及梅艷芳、《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的斯琴高娃,許都能利用角色將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很久沒有看到一部這麼本土化而又感人的作品,儘管它有其不足之處(例如:如果加強一點故事性會否對容易令人接受),但仍是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