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海角七號 (Cape No. 7) (2008)



故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日治時期也隨之終結,一位日本籍教師在遣返船上,寫下對於他在台灣女學生兼愛人小島友子的七封情書。

六十餘年後的現代,曾在台北任樂團主唱的男主角打混多年仍一事無成,失意地返回故鄉恆春鎮,在暫當郵差工作時,收到一封來自日本、要寄到「海角七號」的郵包,包內有七封日文信。

另一方面,當地的飯店找了日本歌手來表演,代表會主席(男主角繼父)堅持要當地樂團暖場,但在當地根本沒有樂團,只好由一群雜牌軍併湊出一個暖場用搖滾樂團。排練時錯誤百出,但後來漸入佳境,日本女公關更與男主角發生感情。演唱會當日,日本女公關方發現「海角七號」郵包的收信人是誰,並囑咐男主角將郵包送到收信人手裡,但演唱會快將開始,而且女主角亦有意於演唱會後返回日本...



評語:

入場前,讀過雜誌上的文章,知道導演魏德聖曾經跟隨楊德昌拍電影,加上電影特別的名字,以為會像楊德昌、侯孝賢的嚴肅電影;看到電影海報,又以為是北野武《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之類的文藝作品。原來全錯了,《海角七號》是一部台灣本土味濃厚的商業片。

沒有楊德昌及侯孝賢的沉重,也沒有北野武的寧靜,有的是台灣南部的風情及濃濃的人情味。全片調子輕鬆,主力描寫愛情故事,但有不少搞笑情節及插科打諢的角色。

雖然電影主線是阿嘉和友子的愛情線,但身邊角色都十分特出,性格鮮明,雖然有點誇張但十分有趣。基本上每一個角色或多或少都是失意地在恆春:阿嘉曾在台北當樂團主唱,但失意地回到恆春,終日頹廢;友子是個來自日本的失意前模特兒,被公司流放到恆春當公關與一班原居民交涉;水蛙是傻氣的電單車維修員,一事無成,暗戀已為人妻的老闆娘;勞馬是前霹靂小組,妻子跑掉後淪落到在恆春當交通警;馬拉桑是從鄰鄉車城到恆春四處跑的小米酒推銷員,經常被人責罵及取笑;茂伯是名老郵差,因受傷被停職,自稱月琴國寶卻沒有人欣賞;大大是個天才鋼琴手,年紀輕輕但十分早熟,目中無人。除樂團成員以外,其他配角都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典型南部老粗鎮代表會主席(阿嘉的繼父)、孤僻的酒店服務員明珠(大大的母親)及豐滿美艷的車行老闆娘等等。這些角色各有各的故事,而電影的笑位主力在馬拉桑、茂伯及水蛙身上。



至於主力的現代愛情線,與古代的一段愛情線遙遙呼應。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阿嘉最後在海邊抱著友子說:「留下來,或是我跟你走。」令我不禁鼻酸。由這一段示愛,之後再帶起演唱會的高潮都十分感人及令人興奮。

個人喜歡的另一場戲就是喜宴之後,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不約而同的坐在海邊,一起等待日出,加上配樂,那種由寂靜轉為天亮的感覺實在很美妙。

電影的畫面很美麗,將恆春拍得很純樸很有小鎮風光,多場戲的鏡頭都可以媲美明信片。音樂及配樂一流,兩首主題歌《無樂不作》及《國境之南》,一快一慢,既動聽亦很能配合劇情。

但是整套片略嫌深度不夠,導技頗稚嫩,不少地方可以處理得好一點。最大問題是古今兩條愛情線的互動不足,四十年代的那條線尤其弱。七封信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戰敗的日本教師要離開台灣,不斷重覆講對友子的思念及內疚。假如每封信都講不同的東西,將這條故事線發展變得更豐富,再與現代的一條故事線作個互動,效果可能會更好。

有些情節及對白有點突兀,特別是友子的幾段,包括在練習室外與阿嘉對質一段,以及最後明珠向友子表白有關自己外婆就是收信人一段。儘管結尾感人,但我個人覺得友子及阿嘉這段感情線可以處理得更好,尤其是在鋪排及build up方面。喝醉後一夜情說服力不強而且拍得不太浪漫。


CG極爛,不過問題不大,畢竟這套戲的成本不高。

演員大致稱職,茂伯、馬拉桑及水蛙主力搞笑,但亦演活小人物的心態,身體動作妙絕。范逸臣演的憤怒青年不錯,起碼眼神夠凶狠。田中千繪演出有點生硬,可能是因為她的中文實在太差影響其演出吧!馬如龍演的鎮代表會主席,土氣十足兼橫蠻無禮,簡直入型入格!他更憑此角色奪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不過我覺得基本上他只是演回自己。

總的來說,是部不錯的商業片。既有愛情亦有人情味又勵志,加上片中大量有關台灣南部的風情及鮮明的人物,台語、國語及日語的對白,不難理解為什麼此片在台灣大熱。作為一個非台灣人,在沒有那種nostalgic感情因素,所以只能說這部電影是值得一看,但未至於可以與《悲情城市》等相提並論。


3 comments:

Elvin said...

「馬拉桑~~~原住民小米酒,千年傳統,全新感受。」馬拉桑真的好喝。

Unknown said...

簡單來說 扣掉累贅的七封情書旁白 這可能只是部典型青春勵志電影 但對它的叫好叫座卻不會感到意外
市道低迷 人心困惑時 人都需要慰藉 尤其台灣的這一年
藍天白雲海洋 是多少人奮鬥一生 希望自家窗外可見的景色
而這就是電影的主要佈景 加上濃厚的南部色彩 在這樣的環境下發生的一切似乎都應順理成章是美好的 而這一切原來不是進口貨 大家驚覺這些美好純樸原來近在咫尺 但也正是舒國治說的這些容許
才容許男女主角可以不必經老套的鋪陳 便可瞬間打得火熱
讓已被榨乾的城市人覺得不可思議 感到羨慕 我們都渴求這樣的容許
同事認為這是深具台灣情懷的電影 卻擔心衝不出台灣 是被壓抑太久以致信心都沒了嗎
雖然外人未必能體會茂伯台語髒話之妙 難以感受電子花車 辦桌文化..
但電影只要能深深刻劃出故事中人事物獨有的情懷文化 根本無須遷就妥協
我也想容許自己如男主角砸爛結他 怒吼操你媽的台北 騎上野狼 穿過西門町 越過中興橋 離開台北 辭官歸故里
而在台灣國產電影票房向來積弱的市場 相信導演及演員當初定不曾想過會創下今天的成績 但仍然堅持認真付出 這也是電影內容以外叫人欣賞之處

moviemaniac said...

Jack,

寫得很好. 可能看戲前有太大期望,而且看時不是太投入, 以致從批判的角度出發比較多, 並不能好像你般很感性地去享受它.

電影內的藍天海洋及南部色彩的確加了不少分. 若非如此, 成績一定不會這麼好. 不過,外國人(包括香港或大陸人)始終不能很深刻去感受到那些太地道的情懷及情節, 這絕對是會影響其「出國性」.

導演的堅持絕對值得欣賞. 雖然手法仍稚嫩, 但魏德聖仍年輕, 多加努力, 是可以更上一層樓的.

宏觀而言, 電影的商業性其實是很重要的, 沒有票房根本就支撐不了整個行業. 不管侯孝賢電影的藝術成就多高, 整個台灣電影業多年來仍是弱勢. 最理想的當然是百花齊放, 既有賣座商業片, 又有具深度的arthouse電影.

正如八九十年代的港產片, 既有王家衛和許鞍華代表小眾電影, 亦有王晶和周星馳代表胡鬧喜劇, 也有陳可辛的娛樂藝術並重, 更有成龍的大製作, 真的是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就讓我們與台灣人互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