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3, 2008

短打

於出差時利用在飛機上的時間看了幾部電影,均是近兩年的作品,如下:

末世凶煞 (Cloverfield) (2008)

Godzilla + Blair Witch Project.。怪獸入侵地球,普通市民用DV將整個逃生過程紀錄下來。事前活用internet去做marketing,未上映先引起大量話題,活脫脫就是Blair Witch Project那一套(雖然沒有以假亂真)。基本上沒有故事,亦從沒有正面描寫過整個入侵或者地球人的反擊,不過總算拍得緊張。拍攝手法新穎,實感很強,雖然在某些情況你會懷疑,在現實中一些生死存亡的時間還會拿起DV去拍嗎?一些flashback(尤其是最後一個鏡頭)設計得頗有心思。唯一是90分鐘不停的手搖鏡可能令人看到頭暈作嘔。


玩轉身前事 (The Bucket List) (2007)

好萊塢有種慣例,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些有關生老病死的電影,而通常都是由一些知名的演員擔當演出。這一次輪到Jack Nicholson和Morgan Freeman來個double!兩個背景完全不同的癌病末期患者,決定共同編一個bucket list,利用剩餘有限的人生去一一完成清單上的事。縱有兩大影帝壓陣,可惜結果只是平平,thought provoking有限,沒有對生命/死亡有很大的反省或探討,對其他如愛情和親情等更有點陳腔濫調。未至於是失敗之作,不過沒有驚喜,亦沒有特別的感動位。CG做得極差。唯一是兩位演員的確做得好。


律政英雄 (Hero) (2007)

令人懷念的久利生公平!看它全是nostalgic reason。嚴格而言我不會當它是一部電影,只可以是劇集的延續,極其量都只是電視電影。今次的案件無疑是比以往劇集中的複雜,但亦不算太曲折。但反而主題清晰,就是:案件無分大小,檢察官的工作就是要將事實查明,為受害人取回公道。久利生的結案陳辭有說服力,木村亦演得不錯。不過,看此片最開心的莫過於是能看到各角色(雨宮、芝山、中村美鈴、末次等等)重現銀幕。


Rambo熱血回歸 (John Rambo) (2008)

極盡官能刺激,殺無赦!一開場二話不說就先來一個農村大屠殺,再來就是Rambo船上極速殺掉幾名海盜,中間間場幾分鐘美國人供應物料結農村的溫馨場面,又來一次農村大屠殺,看到令人開始麻木,最後在沙灘上上演一場復仇大剿滅,所有壞人統統死光,完場!John Rambo整天在對那些天真基督徒說:「nothing will change」,對!看完後,我真的對這樣的殺戮血腥片的看法沒有任何改變。對於Rambo迷而言,可能會覺得太少Rambo moment,即是Rambo單人匹馬以一敵百打遊擊戰。你只看到Rambo在最後一幕類似電腦射擊遊戲般用大口徑機關槍亂槍掃射敵人,血肉橫飛,殺殺殺!令人作嘔。


魔幻羅盤 (The Golden Compass) (2007)

似曾相識的小說改編魔幻電影,從Harry Potter以來都不知幾多部,真的看膩了。故事背景解釋得不清不楚,基本上橋段跑得太快,並沒有好好交代人物及背景,無厘頭一個女孩子走來走去,由被追捕變成反抗領袖,十分兒戲。據悉原著對於宗教與社會的關係有相當程度的探討,不過在電影中都只是聊聊幾句。大量的CG拍出來卻像卡通片,更顯得內容的空洞,白白浪費一眾好演員,如Nicole Kidman, Daniel Craig, Christopher Lee等等。電影公司本來想繼續將整套原著三部曲拍成電影,但由於The Golden Compass票房不佳,有可能胎死腹中,又或會大量減少成本轉為direct to video。


追風箏的孩子 (Kite Runner) (2008)

根據小說改編,原著小說在英美賣個滿堂紅。一個出賣和贖罪的故事。故事由七十年代阿富汗兩個少年放風箏開始,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其中一個少年逃離到美國,二十年後回到阿富汗尋找另一個少年的兒子。兩名少年的關係令我想起有點似Michael Haneke的《Cache》,同樣都是兩個兒時好友,一位是富家子而另一位是家中僕人的兒子,同樣都是富家子因為懦弱而出賣了好朋友。不同的是今次富家子盡力去補償。故事有點老套,不過並不落入俗套,拍得不煽情但感人,完全沒有好萊塢一貫的催淚位,只有淡淡的哀愁。當中寫及親情、友情、人性的軟弱等等,都令人有深刻印象。人物都很真實,很容易令人relate。整體而言電影不錯,只不過是略欠一點深度,並不能如《Cache》般看後令人留有很深刻印象及作出很大的反省。此外,電影只有一個flashback,而且是由電影一開始已經進入flashback。我覺得假如flashback用穿插形式,在電影中其他相應地方插入,感染力可能會更強。飾演男主角的爸爸的Homayoun Ershadi,曾主演伊朗大導演Abbas Kiarostami的大作Taste Of Cherry,今次演出大放異彩,由阿富汗中產bourgeois到美國落寞的 雜貨店售貨員,都演出得活靈活現。

Tuesday, May 06, 2008

五月短評

The Other Boleyn Girl 華麗孽緣 (2008)

明顯地此片是跟風之作,想趁《Elizabeth: The Golden Year》的勢頭撈一筆。英格蘭皇帝Henry VIII(即Queen Elizabeth的父親)因為要與皇后離婚另娶Anne Boleyn,而與羅馬教庭決裂成立Church of England一事家喻戶曉,新作要再在此命題上造文章,唯有用近年一貫手法:從身邊女性角度說故事。(例子多不勝數:Mary Rilley (Dr. Jekyll and Mr. Hyde), Anna and the King (The King and I)等等)

Trailer大賣姊妹情等等,但是拍出來卻甚煽情老套,極像一套英國版《金枝慾孽》的melodrama。相比起兩套《Elizabeth》,處理感情及人物性格太流於表面,無論對Anne Boleyn、Mary Boleyn甚至Henry VIII的性格描寫一點也不深入,很難說服觀眾為何Anne那麼恨Mary,或者皇帝為甚麼那麼為Anne著迷。而且,很多東西都過於簡化,將成立Church of England很簡單就寫成因為皇帝對Anne的迷戀?這跟古往今來無數有關Henry VII的通俗小說有何分別?空有華麗的服裝及美術設計,出來的效果只是平平,更不可與Shekhar Kapur的兩套《Elizabeth》相比。


Street Kings 夜行悍探 (2008)
偵探小說作家James Ellroy編劇,又一部有關洛杉磯警探的thriller。個人覺得電影拍得幾差,雖曰故事局中有局,但是誰是好人誰是壞蛋基本上在電影開始時已猜到七七八八,所謂的懸疑感其實不多。上半段雖然故弄玄虛,但總算拍得緊張,最後半小時,當壞人身份爆光後劇情就急轉直下,Keanu Reeves變身傳統打不死英雄,被綁手綁腳後依然力敵兩大漢,簡直歎為觀止。到最後,面對大壞蛋,例牌廢話一大堆才「惡人有惡報」,老套好萊塢結局。

導演為《Training Day》編劇David Ayer第二部作品。未看過其處女作Harsh Times(據知亦是以洛杉磯警察為背景),不敢對導演有任何評語。若論hard-boiled crime thriller,我覺得此片未夠班。若論故事,我覺得James Ellroy處理一些五十年代的偵探故事更有味道。


I Am Legend 魔間傳奇 (2007) (DVD)
《I am Legend》不能算是好片,但作為一部商業片,可以收貨。初段描寫Robert Neville (Will Smith)一個人在紐約生活,氣氛不錯。一人一狗相依為命,對著mannequin說話亦盡顯其落寞。小狗死後Robert變得絕望,歇斯底里的程度亦令人動容。接下來遇到Anna及Ethan後,故事開始回到傳統喪屍電影:追殺及逃跑。不能說拍得不好,只是比較普通。最後的結局亦是比較傳統的「希望在人間」格局。好歹也是聖誕節電影,總不能太絕望吧?

DVD內有alternative ending,也許先入為主,初看時覺得原本的結局比較順暢。不過細看多一次後,發現其實alternative ending是更有餘韻。當中暗示出的一種人類進化(還是退化?),科技進步威脅人類文明,其實頗值得再思。人類是不是會進化成喪屍呢?


My Blueberry Nights 藍莓之夜 (2007) (DVD)
久違了的王家衛作品(題外話:為甚麼每次王家衛推出新作都是「久違」呢?唉!),相對簡單的故事,亦即是影評人所謂的比較淺白易明。

電影的格局、調子以及手法都很有王家衛前作(《重慶森林》、《墮落天使》、《花樣年華》等等)的影子,更甚者,連音樂都用上《花樣年華》的變奏!新意基本上欠奉,甚至有點「炒冷飯」的感覺。但是對WKW迷而言,必定收貨,因為此片包含所有前作的signature:手搖鏡頭,鎖匙,錄影帶,Norah Jones那種既是旁觀者又是主角的角色等等。不過沒有了杜可風,總是覺得鏡頭有點怪怪,可能是我主觀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要迎合美國人,今次很多東西都講得很白,無論是鎖匙的解釋,或是離家出走的原因,以至Rachel Weisz和Natalie Portman兩段等等,坦白得有點突兀。感覺最差是Rachel Weisz一段,雖然Rachel Weisz很有點驚艷的感覺。(題外話:Rachel Weisz生完孩子後真的漂亮得很,是攝影師的功勞乎?)浪漫的感覺比《重慶森林》更甚,尤其是最後一個鏡頭,算是突破吧?但是有點生硬和刻意堆砌的感覺。

音樂方面可能是全片最滿意的地方(除了《花樣年華》的變奏外)。今次理所當然地用了不少Jazz(Norah Jones, what do you think?), 歌曲很美妙,亦配合電影的調子。

王家衛說此片強調「戒癮」,究竟是他要戒除反覆翻炒自己以往成功原素的癮,還是要WKW迷去戒掉沈溺於「王家衛電影feel」的癮?

Wednesday, April 23, 2008

係唔係淨係型同過癮就得?

(實在沒有時間寫新作品,暫時先轉貼舊文頂住先)

寫於2006年10月31日

近日上畫兩部大師電影:《The Departed無間道風雲》(2006)同《放.逐》(2006),我有唔少朋友(非影迷類,即係一年睇十幾部戲,又唔會去影展果類)睇完都話悶、唔好睇.幾個朋友不約而同都話唔夠型!佢地都話鍾意《無間道》(2002)多過《The Departed》,同埋鍾意《槍火》(1999)多過《放逐》.理由都係:唔夠型仔同唔夠過癮!

我覺得而家D人睇戲都好要求型仔就算,話之你故事有幾不濟同冇深度.係唔係真係單單一個「型」字就夠?係唔係唔搞小小笑你就睇得唔過癮?

要比較《The Departed》同《無間道》,可唔可以客觀D?係唔係唔夠型就可以話《The Departed》差過《無間道》?我個人覺得《無間道》係一套成功嘅電影,特別係劉偉強嘅攝影同音樂配搭真係幾得,好多幕都好有震撼力(最佳例子就係黃sir死果一幕)。同時,節奏明快亦令人睇得過癮.傻強嘅出現就更係經典啦!《The Departed》冇錯係慢小小,同埋又冇咁有型(起碼唔會套套老西model行catwalk咁),但係咁樣係唔係就可以話《The Departed》比《無間道》差?Hard sell蔡琴就係好?冇一個pan shot影天台一幕就唔緊張?兩個男主角出咗戲院,在Chinatown追逐就唔好反而在數碼港攞景就正?Jack Nicholson講咁多野就係廢話而曾志偉好「型」咁祝咁多位阿sir一帆風順就過癮?又或者,死咗人之後整段女高音就好過鴉雀無聲?

馬田史高西斯不嬲出名唔係型,而係有實感.個人而言,《The Departed》就有實感好多。正如家明所講,天台得兩個人,伸到隻手咁直把鬼咩?可能睇《The Departed》時我刻意唔去諗《無間道》,加上套戲開頭又唔係咁似《無間道》,所以頭半段我其實睇得幾過癮,因為幾史高西斯(但係後半段因為實在太似原作,所以扣分,不過呢個係後話)。《The Departed》入面其實Jack Nicholson同Dicarprio幾段對話其實拍得好好,真係字字珠璣,句句有骨。當中兩個人嘅智慧角力令人看得手心出汗.難道咁樣就唔緊張?

我睇完《The Departed》之後,反而覺得《無間道》太造作。不過咁,佢始終都係一套成功嘅作品.我亦無意將《The Departed》抬高去踩《無間道》。我只不過係睇唔過眼咁多人話後者好睇過前者好多。《The Departed》亦有佢不濟嘅地方,好似Mark Wahlberg個角色設計就好失敗,此外用SMS就真係好唔合情理等等。



另外,好多人鍾意《槍火》,就係因為佢夠型,又話D槍戰幾經典,成套戲唔夠一百句對白幾型云云。(其實又有幾多人係喺戲院睇吖?據知票房其實幾慘淡.好多人都係後尾睇番碟,再俾人講多幾講咪個個話好囉!)但係同《放逐》一比之下,好明顯故事同人物刻劃就唔夠。又係一味播住首歌,一班人好型咁行就正。呀,仲有,《槍火》有一幕都幾「經典」嘅,就係踢紙仔。其實我覺得除咗特登搞笑之外,唔覺得有乜咁特別。

論講情義,《槍火》都真係冇《放.逐》一半。果種豪邁嘅意景,《槍火》亦欠奉。《槍火》有嘅只係一個好簡單嘅故事,但係其實寫情幾乎係零。

其實我覺得,以導技而言,《The Departed》同《放.逐》一定比《無間道》同《槍火》好。以深度而言亦係。可惜,偏偏就係好多人覺得首兩套不及後兩套。仲衰,有唔少人話睇《The Departed》同《放.逐》悶到想離場!

再重新一次,我無意去眨低《無間道》同《槍火》。我只係唔忿氣咁多人將呢兩套片抬得太高而忽略咗《The Departed》同《放.逐》的可觀性。

當然,好多懶有型嘅戲係唔收得,尤其是抄襲《無間道》果D三流港產片.不過呢個亦係題外話。

Tuesday, April 01, 2008

阿飛正傳 (1990)

寫於2003年有關”阿飛正傳”的感想:

“我知妳叫乜名。你應該叫---蘇麗珍。”
(惶恐)“你點知呀?”
(沉默)
“你今晚會夢見我!”
* * *
“我昨晚冇夢見你。”
(冷笑”)“係呀,昨晚你根本冇瞓。”
* * *

這是旭仔(張國榮)與蘇麗珍(張曼玉)的第一段對話,發生於“一分鐘”對白之前。其實那一刻,蘇麗珍的命運已裁在旭仔的手上。這樣的出場,完全表達出旭仔的不羈、放任及魅力。旭仔的每個眼神、動作都令蘇麗珍(或是所有少女)心傾。

* * *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 * *

多麼動聽的pick-up line!假如你是蘇,你能不心動麼?如果說一個人隨便能講出這一番話,我覺得並不能令蘇這麼感動。我相信旭仔某程度上是真心喜歡蘇。後來他離開蘇,是因為他不能或不想付出,不想承諾。對女人而言,他無疑是最大的敵人,最恐怖的殺手,但亦是最浪漫的情人。旭仔是個自私的人:他我行我素,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做事不顧後果,亦不會理會自己所做的事對別人的影響。但我相信旭仔對蘇是真心的,對mimi(劉嘉玲)也是。他對人是真的,對養母(潘廸華)及歪仔(張學友)都真。只不過他並不會去愛任何人。他連自己也不愛,情願糟蹋自己一生去復仇。

旭仔對母親及養母的恨怨是不易理解的。對,他是有權及應該去恨她們,但,是否值得用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復仇?或許他也很恨自己,根本想自我毀滅。他不嘗試去找出路,去找尋人生意義。對他來說,人生是無意義的。只要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到生命燒盡時便了無牽掛的離去,這才是人生。

* * *
“世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累了牠便會在風中休息。這種鳥一生只會落地一次,就是牠死的一日。”
* * *

一個六十年代的神話。一個六十年代的謊話。六十年代是個非常特別的年代。六十年代香港物質開始富裕,二次大戰的影響逐漸褪色。香港正處於一個分水巔,由戰後的重建及步入香港最黃金的三十年的中間一個交叉點。香港人正在尋找方向。亦正正在尋找當中,人很容會變得失落、空虛。殖民地政府並未能亦沒有去嘗試去為香港及香港人去解這個困局。無腳鳥是一個六十年代的夢,”亞飛正傳”是一個六十年代的夢。難道,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就像一隻無腳鳥般迷失? 六十年代的香港不就像無腳鳥般空虛?

旭仔是無腳鳥。但正如旭仔最後所說,無腳鳥根本沒有飛。牠一開始便已經死了。

全片每個片段都由一首菲律賓民謠及從火車望出窗外的一片樹林作間場,觀眾到最後才明白那片樹林就是旭仔臨死(?)前所看到的景象。這片樹林每次的出現,都令觀眾暫時抽離,去代入做一隻無腳鳥,去感受一下旭仔最後所見的景象。

片中六十年代的香港是灰色的,人是孤獨的。全片環繞張國榮去發展,中間穿插了張曼玉、張學友、劉嘉玲、劉德華。每個人之間在生命線上都有交錯,互相牽引,構成一部曠世名作。難得是每一個人的描寫都很細緻,每個角色都很突出。其實每一個角色都很令人喜愛:蘇麗珍的純真、mimi的敢愛敢恨、歪仔(張學友)的傻氣、超仔(劉德華)的戇直,當然最突出的是旭仔的不羈及自我放逐(自我放棄)等,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很喜歡片中寫的情:蘇麗珍對旭仔純真的愛、超仔對蘇含蓄的愛、歪仔和旭仔的友情、歪仔對mimi的無私的愛、超仔對旭仔的既愛且恨(加上妒忌)、旭仔分別對蘇和mimi的愛(是的,我相信旭仔是懂得愛的)、旭仔對養母的又愛又恨、養母對旭仔的親情等,都令人心動。

張國榮在本片光芒四射,他的眼神、微笑、談吐、一舉手一投足,都演活了旭仔這個角色。張國榮本身就是不羈的象徵,旭仔這角色根本不作他想。難得是張當時已三十多歲,依照能演活這角色。影帝是當之無愧,儘管這角色是為他度身訂造。

其他演員也十分出色。張曼玉演的蘇麗珍真的是楚楚可憐,幾場內心爭扎戲(包括與旭仔分手一段,雨夜要求復合一段,與超仔渡過的一晚,及與mimi對質一段)並不是易演。當然,她的演出並不如她在其他擔正的片(“阮伶玉”,“甜蜜蜜”)般突出,但我個人覺得比她在“宋家王朝”(另一部她奪影后之作)更佳。

其實我覺得本片亦是劉德華的代表作,因為我從未見過劉演戲演得這麼自然。確實,劉的角色並不突出,而劉在王家衛的淫威(?)下,首次發揮出“非劉德華”式演技,效果其佳。可惜據聞劉對其角色之不突出而曾有不滿及怨言。但其實本片正正告訴全世界,劉演戲是可以內歛而不誇張。可惜內歛而不誇張的劉德華僅此一部。

張學友及劉嘉玲亦演得十分好,只不過他們在其他戲中也曾扮演類似的角色(張在<旺角卡門>和劉在<金枝玉葉>)就更突出。

最後,要談的是我對片末的不滿。當觀眾正投入於故事及角色當中,當觀眾看到梁朝偉的出現,彷如再生的旭仔,電影卻就此打住。那種氣憤、失落、迷惑,甚至被騙的感覺,真的令人很沮喪。心中泛起無數的疑問:旭仔是否就此死掉?mimi到了菲律賓之後能否找到旭仔?超仔往後會不會回香港?蘇麗珍是否真的致電超仔?蘇和超能否繼續發展?梁朝偉的出現又是怎麼一回事?他與各人又有可關係?一想起這些,就恨不得想教訓王家衛一頓。為甚麼要拍這麼久所以超支以致未能拍第二集?為甚麼這麼狠心留下這些問題給觀眾?十多年了,觀眾一直等,等王大導去給個故事一個完結,去給一個完美的開始有個完美的結局。為甚麼不能?為甚麼帶出了這麼多問題卻不去回答?

我明白,現實的問題(包括製作費,演員度期等等)都令“亞飛2”胎死腹中。我亦明白,世事沒有完美。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未完的故事令”亞飛正傳”更加經典,更令人回味。

但作為一個正常觀眾,我就是不甘心。




懷念張國榮 - 逝世五周年

想不到張國榮已離開了我們五年!

永遠懷念真正的巨星-張國榮 Leslie!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電影連結

以下是我經常瀏覽的電影網站及部落的連結:

梅小玲:
http://www.mslforum.com/phpbb/

一度是我每日必上的網站,討論區內臥虎藏龍,有不少高人。曾經是百花齊放的討論區,內容包羅萬有。雖然己比以前冷清,仍是我首選的電影forum。


家明絮語:
http://kamingsays.blogspot.com/

最喜愛的香港影評人,文筆生動有趣,輕鬆幽默。


shukei (舒琪):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

著名影評人,較偏激,你不一定會同意他的看法,但文章可看性甚高。


Bandsir的電影討論:
http://bandsir-movie.blogspot.com/

中肯的評論,不過近期比較少更新。


gucao.net (陳志華):
http://www.gucao.net/blog/

另一位著名影評人,文章比較溫和,很有文人的氣息。


safari underground:
http://www.safariunderground.net/

文章寫得不怎麼樣,不過資訊性強,而且有很多冷門電影的介紹。


史丹筆記:
http://stanley5.blogspot.com/

電影網站cult的代表。對cult片有深入研究,寫文及言行均經常離經背道。有人極端討厭他,有人則極度欣賞他,是一個非常具爭議性的人物。


Wing of Obscure Desire:
http://www.xanga.com/wings_of_obscure_desire

偶然從別的網友的blog上找到的一個blog,中英文文章都有,談論的電影古今中外甚麼都有,寫得不錯。


Donald Kwan Movies: 戲仍能看:
http://donaldkwanmovies.blogspot.com/

看得出是一個很喜愛電影的人,文章的內容及資料十分豐富。


發夢工場 (Art Dream):
http://hk.myblog.yahoo.com/dream-movie

相識多年的網友。某程度上看電影的口味和我頗接近,看電影每每有一些與別不同的角度。


影之女:"玉屏Blog"
http://arsuearsue.blogspot.com/

另一位網友,分析電影可以很透徹,間中會有石破天驚的作品,其中一次詳細分析韓國片的性愛場面,奉為經典。不過遺憾的是,網主(阿SUE)並不經常更新網頁。


achf914 (Alex):
http://www.xanga.com/achf914

另一位相識多年的網友,香港上映的電影的資料十分快和準,幾乎所有在香港上映的電影都看過,名副其實一個影痴。


艾麗絲謝 : 影話隨筆:
http://agnesvaria.blogspot.com/

多年網友,網站專攻日本電影(特別是日本舊片),不過其實她看其他戲也絕對不少。


Blah Blah Blah:
http://dorablahblah.blogspot.com/

嚴格而言是不是一個電影blog,而是一個個人blog。不過blog主是個標準戲迷,而且當中有不少很細緻的電影分析及評論。

Monday, March 03, 2008

2007年最愛十大電影

忙、懶、倦...數不清的理由/藉口,這個Blog由開始至今,好像只紀錄了我的一倨又一個的movie list。本來想寫的影評、電影感想和隨筆都不了了之。我想,我真的是不夠愛電影。

去年看電影次數持續下降,不少2007年上映的片都是後來看碟或者看NOW電影台。好幾部我想看的電影都錯過了,包括Tarantino / Rodriguez的Grindhouse,La Vie En Rose,The Simpsons Movie,Cashback和密陽等等。Anyway,我的2007最愛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竊聽者 The Lives of Others (Das Leben der Anderen)

令人感動的政治片 ,雖然其實有點melodrama。男主角的演出令人激賞!(可惜...R.I.P.)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電影就是那麼平實、那麼簡單,然而描寫姨媽的心理是那麼的細緻。間接寫出中國經濟起飛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斯琴高娃完全演活一個經歷文革的前共青,面對社會轉變的無所適從,面對愛情的手足無措及尤如初戀般的天真,到最後回到老家的哀愁,簡直是一次完美的演技示範。人家說那位前天王有甚麼內歛的演技云云,請看一看最後一個鏡頭,斯琴高娃只是坐著摘菜,她那種寂寞、哀傷的眼神以致整個身體的語言,那樣才是內歛演技!

英女皇 The Queen

又是另一部女主角演技示範之作,Helen Mirren是一個能木無表情而單用眼神演戲的女星。故事很四平八穩,並沒有對英女皇作出很大的批判,畢竟故事主人翁仍在生,兼且是一國之君,一些敏感話題都只是輕輕帶過。可幸的是電影並沒有用一個獵奇和揭秘的手法來描寫宮中生活,盡量將他們的生活「正常化」。好處是觀眾看到的皇室人員都像普通人一樣,容易令人代入。個人最喜愛一段是英女皇一個人在山中壞車,坐下看到那隻被其他人追捕的鹿一段。


跟蹤 Eye In The Sky
「狗仔隊」的故事,能拍得緊張有趣,已算不錯。杜家班編劇游乃海初試啼聲之作,成績令人可喜。有很強烈的杜琪峰的影子。有點煽情和誇張,不過以處女作而言,合格有餘。徐子珊演出有驚喜。







殺謎藏 Zodiac
一部被低估的大師作品。主角是查案者,而非Zodiac。描寫的是查案者的心理,而不是兇手的心理。導演花上不少功夫在資料搜集上,亦對每個角色作出了很深入的研究。電影拍得很細緻,實感很強。我尤其喜歡電影很詳細地描寫整個查案過程,你絕對不會覺得是故弄玄虛,反而像真實查案般抽絲剝繭,分析,追查,像併圖般慢慢將full picture併出來,精彩!



出埃及記 Exodus
不能算是佳作,但是一部我十分奇怪地很有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彭浩翔其實並不算是個好導演,作品亦不是每一套都好,不過我總會被他的名字吸引入場。我想, 主要原因是他在每套戲都會有某些東西特別令我感到深印象。未必可以記起整套片,但某些情節或者某些鏡頭、段落會有很深的印象。雖然主線故事有點荒謬(女人之間有一個秘密組織去謀殺男人),但很喜歡戲內一句(大意):「原來這個世界的事情,荒謬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不會有人相信」,令人回味無窮。片中使用大量長鏡頭、定鏡和推鏡等等,都很有對大師致敬愛/抄襲的意圖(尤其是第一幕)。但是我還是喜歡它描寫現代都市人的疏離(alienation),配合美麗的攝影,你會覺得任達華的家(和屋苑)特別冰冷、寂寞。


色,戒 Lust Caution
全年至愛電影。不過太沉重,看完後有一種透不過氣的感覺,久久不能釋懷。










神探 Mad Detective

韋家輝回來了!雖然不及全盛時期的《大隻佬》,但是看罷近幾年杜琪峰個人風格,再回頭看韋家輝扭橋,探討人性內心,令人興奮!










黑幕謎情 Eastern Promises
喜愛它的簡約、直接,亦喜愛它的暴力震撼。一套令人回味的電影。











愛.誘.罪 Atonement
工整,浪漫,淒美。可能導演手法有點刻意,但是不令人反感。










明顯地,2007年的電影不及2006年的好看。2007年沒有一些如《Cache/Hidden》、《Brokeback Mountain》等令人心動的電影;亦沒有如《神經俠侶》或《遇人不淑》等的驚喜電影。最愛當然是《色.戒》,其次是《Zodiac》及《The Lives of the Others》。

其他worth-mentioning電影:

血鑽 Blood Diamond
瑪麗皇后 Marie Antoinette
門徒 Protégé
波叔出城:哈薩克鄉下佬去美國搵著數 Borat :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戲王之王 Simply Actors
五星級大鼠 Ratatouille
弊傢伙 搞大o左 Knocked Up
投名狀 The Warlords

Thursday, May 10, 2007

2006年最愛十大電影

因為工作關係, 2006年入場看戲次數極少, 電影節、大師回顧等等全都錯過。看來,我可能真如ArtDream所言:maybe I do not love movies enough.

"冷血字傳" Capote - Bennett Miller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 Ang Lee

"迷失決勝分" Match Point - Woody Allen

"半熟爸爸" L'enfant - Jean-Pierre Dardenne, Luc Dardenne

"偷拍" Caché - Michael Haneke

"浮花" Volver - Pedro Almodóvar

"無間道風雲" The Departed - Martin Scorsese

"黑社會以和為貴" Election 2 - 杜琪峰

"放.逐" Exiled - 杜琪峰

"遇人不熟" (運命じゃない人) A Stranger of Mine - 內田賢治(Kenji Uchida)

其中"遇人不熟" 最驚喜,拍得最好的是"斷背山" ,最喜愛"偷拍" .有時間再詳細寫和貼相.

Tuesday, March 07, 2006

2005年最愛十大電影

雖然有點慢,但無論如何,以下是本人於2005年(於香港上映)最愛十二大電影:


最好的時光 Three Times
- 侯孝賢近期最佳作品,尤喜歡第一段(六十年代)和第三段(二十一世紀)。舒淇的演出令人激賞!

黑社會 Election
- 杜琪峄作品,很有氣勢的一套片。電影節奏控制得好好,一個高導技的示範。緊張、流暢、冇冷場。

珈琲時光 Café Lumiere
- 侯孝賢2003年的作品,紀念小津誕生一百年。雖然不太「小津」,但片中的一種恬靜,安然,令人回味。

神經俠侶
- 港產小品,甚有驚喜。罕見地寫情寫得很細緻,十分清新的作品。

感官樂園 3-Iron
- 金基德絕對是個有才華的導演.今次調子比較輕鬆,暴力減至最低,性愛近乎零。畫面、配樂依舊一流。故事流暢,全片想展示的「不存在」概念很有意思。

誘心人 Closer
- 關係描寫得幾微妙,對白精警,細節玩得有趣(如:食煙、Alice說謊),人物角色突出,寫男女心理很妙。此外,音樂亦用得好。

引人入性 Kinsey
- 不嘩眾取巧, 沒有煽情,只是冷靜和客觀地講故事。並沒有刻意去同情Kinsey,很能展現到Kinsey的書出版時的震撼性。每個人物都刻劃得很立體.演員一流。

娛樂大亨 The Aviator
- 馬田史高西斯力作。久違了的大製作,很有「大片」風格。導技高超,鏡頭運用及場面調度近乎完美。利用畫面說故事的方法令人佩服。對Howard Hughes的性格有很深入的描寫。

燦爛人生 The Best of Youth
- 六小時野心之作,平實,令人感動的作品。故事橫跨40年,將故事和歷史結合處理得恰到好處。角色性格鮮明,感情亦有深入描寫。

無國界追兇The Constant Gardener
- 影像凌厲,剪接明快,拍非洲人的苦況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男女主角一段情描寫細緻,穿插現實與回憶,效果不錯。最大問題係style over story-telling,說故事能力一般。

當年相戀意中人 Broken Flowers
- 感覺淡然,看得很舒服.用一個relaxed心態去看是最好.聽聽音樂,看看風景,你會好享受Don Johnston的一段歷程。劇本好,對白及情節都很有味道,輕鬆幽默而不爆笑。

蝙蝠俠:俠影之謎 Batman Begins
- Batman這個idea已經炒到很爛,今次Chirstopher Nolan總算能為它注入新元素,屬難能可貴。寫Bruce Wayne由恐懼到迷失再克服恐懼,寫追求identity,總算叫做有點深度。

漏網之魚:

2005年對於影迷而言是豐收的一年,因為罕有地有不少好戲上映。未能計入十二大而我又喜歡的電影如下:

宇宙只有我和你 Last Life in the Universe
下妻物語 Kamikaze Girls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
擊情 The Million Dollar Baby
美蓮達與美蓮達 Melinda & Melinda
愛神 Eros
罪惡城 Sin City
迷失天使城 Land of Plenty
擊動深情 Cinderella Man
Ki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