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9, 2009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名單及感想
最佳亞洲電影
《集結號》
其實早都預了會頒結《集結號》,難道大會不怕頒給《海角7號》再惹來馮大導的責罵香港人歧視大陸片?電影亦不差,只不過我不喜歡電影的主題,以及它的刻意言志。
新晉導演
郭子健《青苔》
失望。替《烈日當空》感到不值。這麼的一部電影卻被大大低估。《青苔》不是不好,略縑有點花巧,只不過又是古惑仔/臥底/警匪片?為甚麼不可以藉著一個相對不大重要的獎去表揚一下一部十分有heart的少年電影?
最佳視覺效果
Heather Abels《赤壁》
最佳音響效果
吳江、Roger Savage 《赤壁》
最佳攝影
黃岳泰《畫皮》
最佳剪接
邱志偉《保持通話》
《文雀》全軍盡墨,有點可惜。本來以為它應該會拿到一些技術獎項如最佳攝影、最佳電影音樂等等,不過大會要照顧吳字森,所以頒給《赤壁》。難道大會擔心吳大導會因為拿不到獎而以後不再拍華語片?另,大會主席陳嘉上的《畫皮》用到黃岳泰當攝影,怎能不給點面子?
最佳新演員
徐嬌 《長江7號》
一貫大會傳統,例頌給童星。唉!
最佳女配角
陳麗雲《天水圍的日與夜》
陳麗雲飾演的獨居老人入木三分,加上大會今年主題敬老,所以陳麗雲勝出一點也不出奇。個人亦十分欣賞黃婉伶在《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中的潑辣新移民角色。
最佳男配角
廖啟智《証人》
雖不是智叔最佳演出,不過對手太弱,順利當選。
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梁小熊《葉問》
你還想頒給誰?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岩代大郎《赤壁》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畫心《畫皮》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葉錦添《赤壁》
最佳美術指導
葉錦添《赤壁》
最佳編劇
呂筱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專業精神獎
丁羽
終身成就獎
蕭芳芳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男主角
張家輝《証人》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鮑起靜、張家輝和許鞍華都實至名歸,恭喜恭喜!我特別喜歡許導演的得獎致辭:「我後生時成日覺得去康城攞獎先係威,年紀大咗覺得喺自己人手上攞獎更加開心。我30年前開始做導演,當時電影界係男性為中心,我冇受到歧視。30年後我喺同一個電影界,年紀咁大都冇受歧視。」 題外話,《証人》亦是一部被忽略的電影,張家輝的角色設計不錯,很有悲劇感。本以為它應可得到最佳編劇,不過不敵《天水圍的日與夜》,無辦法。
最佳電影
《葉問》
我一直看好《天水圍的日與夜》,無論導技、題材、演員的演出、及其對社會正面的訊息都是難得的佳作。可惜大會始終對大片有偏好,小品根本很難會贏到最佳電影。令人沮喪。
總結:
大會似乎想做到面面俱圓,不想得失任何人,所以令《葉問》、《赤壁》和《天水圍的日與夜》平分春色。說老實,《葉問》絕無冷場,武打場面好看,娛樂性豐富,票房大賣,不失為一套成功商業片。但是說到最佳電影,好像尚有一段距離。
至於整個頒獎典禮,悶場不少,個人尤其是對眾司儀的「爛gag」吃不消。TVB的轉播更是差到極點,得獎者的致謝辭就肆無忌憚地剪得體無完膚。一些比較敏感的如鮑起靜感謝亞視,你要剪我無可厚非。但是它連獲得終身成就獎的蕭芳芳的一番話都要cut?這絕對是對眾得獎者(特別是芳芳姐)的極大不敬。相反,主持人的無趣笑話就完整送上。正如吳君如說,這個是頒獎禮,不是《星星同學會》,與其播放無聊的對白,請結得獎者一點尊重。
Saturday, April 18, 2009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名單
最佳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
《赤壁》
《長江7號》
《畫皮》
《葉問》
my pick: 《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杜琪峰《文雀》
吳宇森《赤壁》
陳木勝《保持通話》
葉偉信《葉問》
my pick: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編劇
陳淑賢、張艾嘉、胡恩威《一個好爸爸》
呂筱華 《天水圍的日與夜》
陳嘉上、劉浩良、鄺文偉《畫皮》
吳煒倫、林超賢 《証人》
岸西 《親密》
my pick: 吳煒倫、林超賢《証人》
最佳男主角
古天樂《一個好爸爸》
任達華《文雀》
梁朝偉《赤壁》
張家輝《証人》
甄子丹《葉問》
my pick: 張家輝《証人》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劉美君《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徐熙媛《保持通話》
周迅 《畫皮》
林嘉欣《親密》
my pick: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男配角
張豐毅《赤壁》
周星馳《長江7號》
廖啟智《証人》
林家棟《葉問》
樊少皇《葉問》
my pick: 廖啟智《証人》
最佳女配角
苗可秀《一個好爸爸》
陳麗雲《天水圍的日與夜》
趙薇 《赤壁》
黃婉伶《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孫儷 《畫皮》
my pick: 黃婉伶《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最佳新演員
莫小奇《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張雨綺《女人不壞》
梁進龍《天水圍的日與夜》
林志玲《赤壁》
徐嬌 《長江7號》
my pick: 莫小奇《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
最佳攝影
張東亮 《三國之見龍卸甲》
鄭兆強 《文雀》
呂樂、張黎《赤壁》
黃岳泰 《畫皮》
柯星沛 《葉問》
my pick: 鄭兆強《文雀》
最佳剪接
David Richardson 《文雀》
林安兒、Robert A. Ferretti、楊紅雨 《赤壁》
邱志偉 《保持通話》
陳祺合 《証人》
張嘉輝 《葉問》
my pick: 陳祺合《証人》
最佳美術指導
李仁港、馬光榮《三國之見龍卸甲》
奚仲文、劉敏雄《江山美人》
葉錦添 《赤壁》
雷楚雄 《畫皮》
麥國強 《葉問》
my pick: 葉錦添《赤壁》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莊志良、黃明霞《三國之見龍卸甲》
張叔平 《女人不壞》
奚仲文、吳里璐《江山美人》
葉錦添 《赤壁》
吳寶玲 《畫皮》
my pick: 葉錦添《赤壁》
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 《三國之見龍卸甲》
元奎 《赤壁》
李忠志 《保持通話》
董瑋 《畫皮》
洪金寶、梁小熊《葉問》
my pick: 洪金寶、梁小熊《葉問》
最佳音響效果
吳江、Roger Savage 《赤壁》
Chris Goodes、王磊 《保持通話》
曾景祥、黎志雄 《畫皮》
鄭穎園、聶基榮、黃大衛《証人》
曾景祥 《葉問》
my pick: 鄭穎園、聶基榮、黃大衛《証人》
最佳視覺效果
Heather Abels《赤壁》
黃宏顯、黃宏達、羅偉豪《長江7號》
何兆倫 《深海尋人》
吳炫輝、鄒志盛、譚啟昆《畫皮》
黃智亨 《葉問》
my pick: Heather Abels《赤壁》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黎允文 《三國之見龍卸甲》
Fred Avril、Xavier Jamaux 《文雀》
岩代大郎 《赤壁》
藤原育郎 《畫皮》
川井憲次 《葉問》
my pick: Fred Avril、Xavier Jamaux 《文雀》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隨夢而飛 《江山美人》
分手要狠 《我的最愛》
心戰 《赤壁》
一萬年的序幕《深海尋人》
畫心 《畫皮》
my pick: 隨夢而飛《江山美人》
新晉導演
郭子健《青苔》
麥曦茵《烈日當空》
岸西 《親密》
my pick: 麥曦茵《烈日當空》
最佳亞洲電影
《非誠勿擾》
《海角七號》
《神探伽俐略》
《梅蘭芳》
《集結號》
my pick: 《海角七號》
Saturday, March 07, 2009
本屆奧斯卡提名電影短評
一百萬零一夜 Slumdog Millionaire
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勇奪八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改編劇本。改編自印度小說《Q&A》,故事其實有點老套,窮家子在電視問答遊戲中過關斬將,贏獎金兼奪得美人歸,正路過正路。偏偏導技高超,將這麼一個故事拍得十分緊湊,看戲時很有一種一直追下去的感覺。電影穿梭於三個時空(警察盤問、問答遊戲及男主角回憶)一點也不混亂,反而拍得很有層次,一步一步的揭露男主角的心路歷程。影像凌厲,剪接一流,尤以片首在貧民區的一段追逐戲最佳。
然而,整體而言我覺得電影有點假仁假義。正如網友所言,表面看似描寫印度貧民區,但手法卻是以一種近乎獵奇的形式拍攝。贏錢贏美人的故事,童話得來沒有甚麼深度可言。整套電影計算十分準確,以印度為包裝、配以一級的電影技術、拍出一部政治正確又皆大歡喜的商業電影。個人覺得,最佳導演實至名歸,但最佳電影嘛,好像有點過譽。
奇幻逆緣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詳見前文。電影實在好看,優美感人,166分鐘一點也不覺得冗長或沉悶。人們總喜歡對號入座,見到編劇Eric Roth就馬上將電影與《Forest Gump》作出比較,真是要命。拜托,導演不同就是不同。《Forest Gump》有那麼美麗嗎?Robert Zemeckis可以拍到像《Benjamin Button》那樣感人而不煽情嗎?電影的確不像David Fincher前作,但絕對沒有影響我去欣賞這部電影。
若與《Slumdog Millionaire》相比,我覺得《Benjamin Button》更窩心,感動來得更真摯。相比緊湊情的故事,我反而更喜歡娓娓而談的淡淡哀愁。
夏菲米克的時代 Milk
電影主角是Harvey Milk,七十年代同性戀鬥士,亦是首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政治人物。導演Gus Van Sant一貫其手法,刻意用一種十分平淡及冷靜的手法,去拍攝一個動蕩時代中的一個(當時)十分具爭議性人物,盡量令觀眾客觀地去看這件事及這個人。導演聰明地利用不少真實新聞片段,大大加強電影的實感。但若論感染力,我始終對導演前作《Elephant》的印象最深刻。
Sean Penn演得好,不少小動作及表情都令人有深刻印象。據說電影顧問是片中Harvey Milk的友人Cleave Jones,因此應該與真實人物十分相似。唯一是覺得他太刻意去演戲,略欠自然。未看《The Wrestler》、《Frost/Nixon》和《The Visitor》,不知道他是否比Mickey Rourke、Frank Langella和Richard Jenkins好,但就一定比Brad Pitt優勝。
聖訴 Doubt
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內容是六十年代一家保守教會學校內,因為一名有同性戀傾向的黑人學生的出現,引發出修女校長與主神父之間的衝突。電影探討的問題甚多,包括保守與開明、同性戀、歧視黑人、人性的自私和偏見等。當然,主題是宗教上的懷疑。
未看過原著舞台劇,但本人對於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好感。對白繁多不是問題,我覺得每段對話(包括無數次不同演員之間的對質)都十分刻意及不自然。儘管當中談及不少重要問題,可惜我只覺得對白十分突兀而且一點也不流暢,可能我未生活過在六十年代的天主教社會,以致不了解他們是真的這樣說話吧!整套電影總是給我一種很contrived的感覺,煞有介事地去探討多個嚴肅問題,刻意去安排一幕又一幕的衝突場面企圖去製造高潮,結果卻是造作,問題沒有深入的探討,而觀眾(起碼本人)一點也不能connect。Meryl Streep及Philip Symour Hoffman很努力去演,可惜也無法挽救劇本及導演的不濟。
換命謊言 Changeling
1920年代,美國舊金山大衰退前後,獨力撫養兒子的母親下班回家,發現兒子失縱;幾個月後,警方替她找回「兒子」,母親卻發現該名小孩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窮追不捨的後果卻是被人當成瘋子被關進瘋人院內,而兒子的仍然下落不明。此時,另一名警察卻在追查多踪小童失踪事件。兩件事是否有所關連?
看時覺得故事匪夷所思,若不是真人真事改編,真的想駡編劇的天馬行空胡說八道。想不到現實是可以這樣荒謬。故事曲折,但電影拍得很平鋪直敘,坦白說是有點拖及有點悶。Angelina Jolie獨力撐起整部電影,而Angelina Jolie亦很努力去演,演出亦算稱職。這部電影不是不好,但是我對它的印象不太深,可能我對於這類刻意去賣弄演技的電影一向不太特別喜歡。
讀愛 The Reader
電影改編自同名德國小說。1950年代前西德,一名中學生和一名比他大二十年的女售票員的一段姊弟戀/忘年戀,往後發展竟與一個納粹秘密警察的審訊案有關,繼而帶出德國人對於納粹德國的反省。
電影男主角及原著作者同屬於德國「戰後嬰兒潮」(Babyboomer),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愛與恨,可以說是戰後德國人對於二次大戰這段歷史的一個投射。女主角的文盲,又是否可以解釋為當時德國人對希特勒及納粹的盲目?德軍中有多少人會像女主角一樣,單純地為執行命令而草管人命殺害無數猶太人?若果她是你的愛人,你會如何面對?喜歡電影中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它並沒有作很大的批判,但亦沒有對德國人有任何偏私。電影沒有極震撼的情節,但故意留空不少地方讓觀眾去思考。整體而言是一套不錯的電影,唯一我覺得音樂方面有點overwhleming(其實這個情況亦出現在導演前作《The Hours》內)。不過據說在英美,這套電影受到頗大批評,特別是猶太人,因為他們認定此片有為德國人說話之嫌,完全妄顧被殺的千千萬萬猶太人云云。
Kate Winslet真的演得好,無論是初時與男主角相戀一段,又或是面對審訊時的無知和無助,甚至到片末與男主角重遇後等等,都令人十分動容。最喜愛是她演得很自然和subtle,完全沒有一種「很努力去演」的感覺。單單是身體語言及眼神,已充分令人感受到女主角內心的爭扎。Ralph Fiennes不是不好,但總覺得他演來演去都是類似的悲劇角色,整天眉頭深鎖、苦澀的樣子,沒有太大的突破。 Lena Olin只是客串了幾分鐘,但盡顯功架。
***
後記:老實說,真的沒有興趣看《驚世真言》(Frost/Nixon),又是老掉牙的尼克遜,已經夠悶,加上Ron Howard做導演,更加令我失去任何入場看的意欲。總覺得這是一部為爭獎而拍的電影,絕對不是我杯茶。
後記2:尚有一套未上映但很想看的:《The Wrestler》!「鹹魚翻生」Mickey Rourke加上Darren Aronofsky,令人期待!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奇幻逆緣) (2008)
電影開首為新奥爾良的一間醫院,一名垂死的高齡女病人,吩咐女兒拿出一本日記,並叫女兒將整本日記讀給她聽:
Benjamin Button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日(1918年11月11日),地點是美國的新奥爾良。Benjamin的母親生下他時難產而死,加上Benjamin樣貌醜陋(如同一名八十多歲老人),富商父親一氣之下棄置嬰孩於一家療養院門口,幸好獲得療養院員工Queenie收留。
Benjamin出生時身體機能猶如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醫生判斷將會很快夭折。奇怪的是,Benjamin卻越活越年輕,隨著時間過去,Benjamin開始長回頭髮,肌肉開始強壯起來,身體機能亦逐漸年輕化。
1930年,Benjamin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Daisy。Daisy是一個擁有藍眼睛的美麗小女孩,經常到療養院探望她的祖母。她並沒有因Benjamin的外貌(當時大概像七十歲左右)而抗拒他,反而主動接觸他,並成為Benjamin第一個「同年紀」的朋友。自此,Benjamin與Daisy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十年的愛情。
幾年後,Benjamin十多歲(外貌大概六十多歲),決心向外闖,跟著一名拖船船長遠行。期間,Benjamin學會喝酒,初次召妓,在前蘇聯初嘗愛情滋味,後來更在二次大戰期間擊沉一艘德軍潛水艇,可惜船長及多名船員不幸罹難。
戰後Benjamin回國,前往紐約去尋找當時已經成為著名舞蹈家的Daisy。可惜Daisy己心有所屬,隨後Daisy在巴黎發生車禍,不能再跳舞,信心盡失,拒絕了Benjamin的愛意,Benjamin唯有黯淡回家。
Benjamin和Daisy終於在六十年代再相逢並正式墮入愛河。當時大家都接近四十歲,堪稱匹配。二人過了幾年神仙快活的日子,並誕下一女兒。可惜,Benjamin深恐他繼續年輕下去的話,將會令女兒不能有一個正常的父親,於是毅然放下母女倆獨闖世界。
除了於 1980年一次短暫的會面外,Daisy一直到九十年代,才與Benjamin重遇。此時Benjamin外貌大概只有十一二歲,並患上老人痴呆。Daisy搬進Benjamin成長的療養院,決意與Benjamin一起走過最後的日子。2003年的春天,Benjamin終於以初生嬰兒的模樣死於Daisy懷抱內。
反正電影要探討的並不是個科學主題,電影講的是生命及愛情。故事其實不算是曲折,主要的情節基本上未開場已可能猜到七七八八。導演的功力在於能娓娓道出一個所謂已預知的故事而一點也不沉悶。感人但不煽情,166分鐘一點也不覺得冗長。
Benjamin因為天生身體的原因,所以一生註定是孤獨的。
“My name is Benjamin Button, and I was born under unusual circumstances. While everyone else was agin', I was gettin' younger... all alone.”
但這卻無礙他追求愛。童年時, Benjamin外形像個老翁,加上行動不便,根本沒有機會去接觸其他小孩,更遑論和他們一起玩耍。他每天只能與一眾老人呆呆地坐著,對一個小孩而言確是一件苦事。(如果你經常接觸小朋友,你便會知道他們可以多restless!)Daisy的出現,對Benjamin而言簡直像天使下凡一樣。她是Benjamin第一個「同年紀」的朋友,亦是唯一一個與他玩耍的小孩。
一段橫跨整個世紀的戀愛就此開始。Benjamin愛了Daisy一輩子,但是真正相愛在一起的時間 ,只有四十歲左右的幾年。那幾年,剛巧兩人的長相是最接近的時間。其餘的時間,都是wrong person or wrong timing。前半生是因為誤會及不了解而未能在一起,後半生卻是因為現實生活的問題而主動選擇了分開。
對普通人而言,即使沒有像Benjamin般的身體問題,但愛情從來都是講timing。神仙眷屬的日子通常都只有幾年。但是那有幾個能像Benjamin這樣愛上一輩子?
主題是愛,也講生命,講自我認同,由於Benjamin的生命是相反的,所以每一刻都要盡力爭取和珍惜。
“Along the way you bump into people who make a dent on your life. Some people get struck by lightning. Some are born to sit by a river. Some have an ear for music. Some are artists. Some swim the English Channel. Some know buttons. Some know Shakespeare. Some are mothers. And some people can dance.”
Benjamin的身體是個怪物,但是感情及認知上,他卻與一個正常人無異。正如普通人一樣,他在生活中慢慢學懂生老病死。他在生命遇上不同的人,包括心地善良的養母、教他音樂的老婆婆、被閃電打擊了七次不死的奇人、在馬戲班演出的侏儒、沉迷紋身的船長、午夜相聚的英國大使夫人(亦是他的正式第一個戀人)、拋棄他的父親等等。雖然Benjamin一生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人,但是他卻珍惜每一刻去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我們呢?我們混混噩噩地浪費了人生多少的時間?
電影有不少雋永金句,如:
Your life is defined by its opportunities... even the ones you miss.
It's a funny thing about comin' home. Looks the same, smells the same, feels the same. You'll realize what's changed is you.
For what it's worth: it's never too late or, in my case, too early to be whoever you want to be. There's no time limit, stop whenever you want. You can change or stay the same, there are no rules to this thing. We can make the best or the worst of it. I hope you make the best of it. And I hope you see things that startle you. I hope you feel things you never felt before. I hope you meet people with a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I hope you live a life you're proud of. If you find that you're not, I hope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start all over again.
Benjamin, 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 How else would we know how important they are to us?
You can be as mad as a mad dog at the way things went. You could swear, curse the fate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nd, you have to let go.
Benjamin Button: Momma? Momma? Some days, I feel different than the day before. Queenie: Everyone feels different about themselves one way or another, but we all goin' the same way.
電影從故事、拍攝手法以及規模等,都很難想像是David Fincher的作品。的確,一個這麼大路這麼溫情的電影,又怎會令人聯想起灰黑色充滿罪惡的《Se7en》,又或是打到血肉橫飛的《Fight Club》?不能不佩服導演,反傳統玩偏鋒玩諷刺玩攝影鏡頭這麼多年,拍大路片一樣可以這麼厲害,像是告訴世人:「我是全能的!」
鏡頭簡直美輪美奐,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精雕細琢,令人看得十分舒服。不論是Daisy夜間跳舞(那個優美絕倫的silhouette!)、Daisy在舞台上的演出、二人到處遊山玩水等等,都是一幅又一幅構圖美麗的油畫。
撞車一段,就有一點點「玩嘢」feel,應該算是最David Fincher的一段。感覺有點與整部電影格格不入。不能排除,可能是David Fincher正正經經拍了整部電影,難免會有點技癢,因此故意拿一小段玩一玩。其實這段拍出來的感覺有點像《Run Lola Run》。
很subtle的電影,將一個天馬行空的故事拍得很有說服力。
有人說電影有《Forest Gump》的影子,我想主要是因為兩部電影都是由Eric Roth編劇而想當然吧!細看下,大橋或許有點相似,但是手法卻完全不同。試問,Robert Zemeckis能拍得一點也不煽情?或曰,電影似Ron Howard手筆? Ron Howard可以拍得這麼優美和流暢嗎?
演員方面,Cate Blanchett簡直是完美。少女的羞澀和善變、中年女性的含蓄到臥在病床的垂垂老人,都活龍活現。片中幾場舞蹈都親身演出(除了幾個高難度動作外),看來她真的在芭蕾舞上花了不少功夫。Brad Pitt不是演得不好,但是提名最佳男主角?好像還有一點距離吧!個人認為他在《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中Jesse James的演出比Benjamin Button更加好。另一個我覺得演得好的還有飾演英國大使夫人的Tilda Swinton。很多人說Tilda Swinton和Cate Blanchett無論氣質樣貌都很相似,我亦同意。我猜想導演是刻意安排,帶出 Benjamin是因為Elizabeth Abbott令他想起Daisy所以才與她在一起。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Taraji P. Henson尚可,但未算突出。其他演員大致上都不錯。
相比起David Fincher前作,這套未算是最佳作品。談不上十分喜愛這部電影,但是不失為看得十分舒服而又令人回味的電影。
Tuesday, February 03, 2009
2009年第一個短打
Once (一奏傾情) (2006)
故事:在愛爾蘭都柏林,一名街頭音樂家,遇上賣花的捷克新移民,兩人因為音樂這個共同嗜好走在一起,慢慢開始一段似是而非的戀情...
真的很indie:粗糙的拍攝,沒有打燈完全用自然光,非專業演員的生硬演技,看得出電影的budget十分有限,但正正就是這種raw的感覺令人十分喜愛。似有若無的故事,全片幾乎有七八成時間是在播放音樂,其實似music video或者音樂電影多於一部真正的電影。淡淡的感情線,男女主角由友情轉為愛情十分自然,兩人因為客觀的原因而有所克制亦很寫實。結尾不錯,頗有點餘韻。然而,電影算優美嗎?我不敢苟同,不過歌曲真的很動聽,尤其是奧斯卡得獎的《Falling Slowly》,很簡單的melody,但在看完電影後好幾天旋律都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
Hellboy II: The Golden Army (天魔特攻之鬼魅兵團) (2008)
故事:妖魔王子弒父篡位,試圖將黃金兵團復活,並向人類宣戰。Hellboy連同妻子Liz及老友Abe力圖阻止,大戰一觸即發,此時,Liz發現自己己懷孕...
看Hellboy是很爽的,因為每個人物性格都很鮮明,男主角Hellboy粗俗、魯莽、大意、經常大言不慚、「衰衰格格」似流氓,但其實為人十分純真而且內心善良。女主角性格火爆,生氣時真的會literally燃燒起來!老友Abe Sapien角色設計有點似《Star Wars》內的C3PO,都是口水多多又有點苯手苯腳,但Abe當然比C3PO聰明得多。片中Liz與Hellboy的夫妻關係十分反映現實,有些細節令人捧腹大笑。個人覺得今集比上集遜色,主要原因是歹角設計十分失敗。一開場妖魔王子舞劍已經不知所謂,角色設計亦太公式太平面,故事又太簡單及太順理成章,Abe和公主的感情線絕對多餘。我比較喜歡第一集,玩味更濃而且很有「B片」感覺。今集比較接近好萊塢大片的格局,亦因此inherit了不少這些所謂大片的垢病。 結局有點反高潮,不知道是否因為budget有限,但總算是一反好萊塢一貫的grand finale模式。
Eagle Eye (鷹眼追擊) (2008)
故事:一個窮鬼和一名單親母親莫名其妙地捲入一項神秘任務,更要避開FBI的追捕。男女主角往後發現幕後主腦其實是一部國防部top secret的超級電腦,而終極任務是暗殺總統及內閣官員...
捉著一個小小的conspiracy theory,跟著無限放大,故事犯駁甚多,誇張失實兼且狗屁不通,官能刺激多於一切,典型好萊塢公式電影。尤其是超級電腦的設計,看似無敵,然而卻可以很兒戲地被男女主角潛入兼破壞!電影只是一直推進劇情,努力製造出一幕又一幕的所謂緊張情節,企圖以快鏡掩飾不合理的劇情。可惜內容實在太空洞,在蒼白的劇本下男女主角走來走去我毫不覺得緊張,反而有點發悶。唯一可取是有點警世的味道,提醒現今世人太依賴科技及互聯網,所有資料都可以在網絡上被人查到。即使沒有超級電腦,假如世上有一個超級駭客(hacker),就可以將你的資料(包括銀行結存)完全改變,想想也令人捏一把汗。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2006)
故事:樂天知命的小侍應Jan Dite,由小酒吧開始,一直做到最後成為酒店主人,見盡捷克二次大戰前後,納粹德國入侵及共產黨執政的歷史...
這部戲其實我是看碟的。本人十分喜愛的一部電影。大時代小人物的設計有點似《Forest Gump》,尤其是Jan Dite和Forest Gump都是很樂天的人,在困難時也很自得其樂。電影手法懷舊,有點向二十世紀初的電影(包括差利卓別靈及Buster Keaton)致敬的意味。玩味很濃,很慧黠,男主角鬼主意特別多,很多神神化化的理論,令我想起法國電影《Amelie》內鬼馬的Amelie。飾演男主角的演員很生動可愛,值得讚賞。音樂、拍攝及色彩的配合很好,令到電影十分奪目。很有黑色幽默,輕描淡寫但極盡諷刺。透過男主角innocent的眼睛,盡顯社會上光怪陸離的百態。人對金錢的崇拜及炫耀、有錢人的貪小便宜、男人的好色、侍應的無聊自尊、納粹德國的種種惡行及奇怪計畫、以及共產黨吞併私人財產等,電影都用輕鬆的手法諷刺一番,男人、女人、窮人、有錢人、德國人、捷克人無一倖免。最吊詭的是,片名是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但其實男主角並沒有侍候過英國國王。「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只是他在酒店的上司(maitre d’)最自豪的一件事。
Sunday, January 04, 2009
2008年最愛十大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Way We Were)
平淡、真摰、細膩、感人。許鞍華繼《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之後一部極具本土味道的高水準作品。
烈日當空 (High Noon)
十分難得的本地製作,由一名年輕導演執導有關年輕人的電影,充滿力量及憤怒,寫實但絕不渲染暴力,也不煽情。
My Blueberry Nights (藍莓之夜)
王家衛「西式炒冷飯」(「西炒飯」乎?)之作。不能算是佳作,但沒辦法,一直沉迷於電影中的音樂內,不能自拔。
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叛逆暗殺)
十分罕有的西部文藝片。電影推進有點緩慢但不致悶人,以第一人身描寫的Robert Ford及側面描寫的Jesse James均令人印象深刻。Brad Pitt實在演得好,演活一個性格複雜及略帶瘋狂的角色。
Juno (Juno 少女孕記)
整體而言不算是佳作(起碼未到能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水平),但全靠精警雋永的對白取分,電影音樂亦值得一讚。喜歡片中描寫的親情及感情,Juno爽朗的性格實在十分可愛!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二百萬奪命奇案)
高導技的示範。劇力萬均,既是一部令人看得透不過氣的crime thriller,亦對暴力有強烈控訴;角色描寫十分深刻。(誰能忘記Javier Bardem這個冬菇頭殺手?)一個金錢掛帥、暴力當道的社會,真的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Dark Knight (蝙蝠俠–黑夜之神)
究竟是crime thriller還是superhero movie?答案無關重要,反正是本人全年最愛電影,娛樂性十足,動作場面拍得異常精彩,故事內容曲折懸疑引人入勝,但有關人性及社會道德淪亡等問題都十分發人深省。Heath Ledger演出令人激賞!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賊兄弟連環劫)
其實只是看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演出已經值回票價,但想不到Ethan Hawkes飾演的懦弱弟弟亦入木三分。藉著一個劫案帶出家庭的種種問題,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妻等等有很深入的描寫。
WALL·E (太空奇兵.威E)
WALL-E應該是史上最令人喜愛的機械人。Pixar膽識過人,片初三十分鐘無對白描寫地球的荒蕪及WALL-E的寂寞,令人佩服。喜歡Pixar的vision及不斷進步。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情迷巴塞隆拿)
活地阿倫再一次回到他最耍家的黑色幽默片,拍得輕鬆而又有條理。諷刺性強,但亦歌頌生命, Penelope Cruz艷壓全場!
今年工作上亦十分忙,所以看戲比較少,有不少大獲好評的電影都錯過了。以下作品我打算會買碟看,不排除將來可以打上本人的十大:
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I Just Didn't Do It) 周防正行
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 Fatih Akin
Once (一奏傾情) John Carney
The Band's Visit (警察樂隊來訪時) Eran Kolirin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Jirí Menzel
Happy-Go-Lucky (快樂小小姐) Mike Leigh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12月短評
爛到不知怎去形容。片首還好,以為是隕石撞擊地球,弄到全球戒備,最後卻發現是一搜外星人飛船降落在紐約中央公園。軍隊大意地錯手擊中外星大使,美國政府順理成章將他扣留問話,將外星人據為己有。這裡指出美國政府的自私,諷刺得不錯。接下來故事開始失控,女教授協助外星人逃走,過程一點都不緊張,只是故弄玄虛令人感到煩厭。多個故事重點都只是草草帶過,完全沒有說服力。Klaatu與中國老人(即早期到地球的外星人「臥底」)一段話沒有好好解釋為甚麼要毀滅人類;之後Klaatu好簡單地見到女教授及她的stepson在父親墓前的一場戲就決定救人類,兒戲到不堪。最後Klaatu捨身成仁一點也不感動。而所謂點題的地球停轉,就只有最後一個鏡頭。無聊!
環保意識其實沒有好深入探討,我認為只是純粹為電影作出一個政治正確包裝而已。故事完全不濟的情況下,整套電影就只是一味賣弄CG,但一點也不impressive。真想找回1951年的舊作看一下。一套爛片,簡直白白浪費了我喜愛的Jennifer Connelly。至於木納的Keanu Reeves,其實與Matrix的Neo有甚麼分別?差只差在一個墨鏡吧?
烈日當空 High Noon (2008)
七個就讀於band 3中學的問題學生,在會考前後所發生的一個故事。這班學生只是頑皮,嚴格而言並不算壞(起碼不是黑社會又不會打家劫舍等)。七個男生,再加上名校女生及Lolita九個青少年,每個角色代表社會不同的問題:有強出頭的新移民子女、有物質豐裕但心靈空虛的單親家庭子女、有來自暴力家庭兼且有大陸女子作為繼母的、又有貪慕虛榮去跑私鐘的名校女生、有不愛用腦的胖子、有濫交的花花公子,亦有滿有理想及計畫但逃不過命運安排的書呆子等等。導演麥曦茵年紀輕輕(只有24歲),但火氣十足,很能拍出青春的無奈和憤怒。電影開首有點慢,但隨著故事的發展,由發送情慾短片開始,到Lolita自殺及除夕夜打鬥事件,開始變得歇斯底里,令人看得熱血沸騰。
最喜歡的是電影很寫實,既沒有渲染血腥暴力,亦沒有特別煽情的情節。寫父子情、寫友誼、寫愛情甚至同性戀等,都拍得很真摯,對白及情節都很真實。鏡頭運用不錯,拍攝七個人站在大輸水管上並以火車作為背景一段,很有美感,其他很多很多的拍攝鏡頭都很好。片中有不少象徵性的片段(特別是仿MSN一段),實驗成份強,拍得有點粗糙但效果不錯。本片導演經驗不足,部分地方拍得不是很流暢,但是一部很有heart及很有火的一部片。
CIA光碟離奇失竊案 Burn After Reading (2008)
由《No Country For Old Men》的嚴肅作品,高安兄弟回歸小品之作。今次的作品與《Fargo》和《The Big Lebowski》等相似,都是一班蠢人圍在一起做蠢事。故事由一個FBI分析員Osbourne因為酗酒問題被炒,他心有不甘,誓要出版一本回憶錄「爆大鑊」。這邊廂,Osbourne妻子與財政部官員Harry有染,準備與Osbourne離婚。陰差陽錯下載有Osbourne的回憶錄的光碟遺留在健身中心中,給職員Chad及Linda發現,更貪婪地勒索Osbourne。此時 Harry搭上Linda,關係更形複雜...
電影內每一個都是蠢人,前CIA分析員自以為很重要,事實上兼回憶錄內容乏善可陳;妻子極度bitchy,搞婚外情卻搞出人命;Harry除了搞女人之外一無事處;Chad是一名白痴公自以為smart ass,枉死也不值得可憐;Linda為了整容不擇手段,但卻蠢到以為現在是冷戰時期,到俄羅斯大使館告密!
本片極盡諷刺的能耐,既諷刺美國人的婚姻失敗,又諷刺美國人貪財、健身教練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對整容的obsession、以及對世事的無知,以為現今仍是冷戰時期等等。但最入肉的肯定是對CIA的諷刺,既諷刺Osbourne這類分析員自以為是,最重要是CIA作為情報機關卻毫無分析能力,煞有介事地追查及分析無聊事。最後對白尤其精彩:
CIA Superior: What did we learn, Palmer?
CIA Officer: I don't know, sir.
CIA Superior: I don't fuckin' know either. I guess we learned not to do it again.
CIA Officer: Yes, sir.
CIA Superior: I'm fucked if I know what we did.
CIA Officer: Yes, sir, it's, uh, hard to say
CIA Superior: Jesus Fucking Christ.
街頭超人Hancock (2008) (DVD)
街頭超人John Hancock生活在L.A.,經常不修邊幅,既酗酒又露宿街頭,雖然警惡懲奸,但手法粗鄙因此經常被市民唾棄。一日找來形象顧問來個大改造,變成大受歡迎。但故事急轉直下,形象顧問妻子原來是女超人,與Hancock本是一對,但卻會因為彼此太接近而令雙方喪失超能力。此時壞人殺到...
很喜歡上半段,Hancock衣衫襤褸,經常喝酒,又滿口粗言穢語,對人無禮貌,如流氓一樣(題外話:會否有些人說角色設定歧視黑人),十分反英雄,大大諷刺以往superhero電影。為社會做好事不但不得認同,更因PR不好而被市民咒罵,亦對社會風氣十分諷刺。「超人需要認同感」這個命題十分新鮮有趣,而且「包裝就是一切」這一點亦妙絕。仍記得「Good Job!」這句說話嗎?可惜下半段開始失控,無厘頭搞出一個女超人出來,本來只是搞搞笑的話還可以,但故事發展下去卻開始越來越亂來,又不合情理,大賣悲情去製造煽情結局,可惜與前半段毫無關係,又牽強又老土。其實如果電影加強上半段的情節,然後在中段超人嬴回市民掌聲的一刻結束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