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07, 2009

本屆奧斯卡提名電影短評

花了近兩個月終於將大部份的奧斯卡提名電影看過。另因為最近沒太多空閒時間寫影評,乾脆來個短評大雜匯:

一百萬零一夜 Slumdog Millionaire



本屆奧斯卡的大贏家,勇奪八個獎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改編劇本。改編自印度小說《Q&A》,故事其實有點老套,窮家子在電視問答遊戲中過關斬將,贏獎金兼奪得美人歸,正路過正路。偏偏導技高超,將這麼一個故事拍得十分緊湊,看戲時很有一種一直追下去的感覺。電影穿梭於三個時空(警察盤問、問答遊戲及男主角回憶)一點也不混亂,反而拍得很有層次,一步一步的揭露男主角的心路歷程。影像凌厲,剪接一流,尤以片首在貧民區的一段追逐戲最佳。

然而,整體而言我覺得電影有點假仁假義。正如網友所言,表面看似描寫印度貧民區,但手法卻是以一種近乎獵奇的形式拍攝。贏錢贏美人的故事,童話得來沒有甚麼深度可言。整套電影計算十分準確,以印度為包裝、配以一級的電影技術、拍出一部政治正確又皆大歡喜的商業電影。個人覺得,最佳導演實至名歸,但最佳電影嘛,好像有點過譽。


奇幻逆緣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詳見前文。電影實在好看,優美感人,166分鐘一點也不覺得冗長或沉悶。人們總喜歡對號入座,見到編劇Eric Roth就馬上將電影與《Forest Gump》作出比較,真是要命。拜托,導演不同就是不同。《Forest Gump》有那麼美麗嗎?Robert Zemeckis可以拍到像《Benjamin Button》那樣感人而不煽情嗎?電影的確不像David Fincher前作,但絕對沒有影響我去欣賞這部電影。

若與《Slumdog Millionaire》相比,我覺得《Benjamin Button》更窩心,感動來得更真摯。相比緊湊情的故事,我反而更喜歡娓娓而談的淡淡哀愁。


夏菲米克的時代 Milk


電影主角是Harvey Milk,七十年代同性戀鬥士,亦是首位公開同性戀身份的政治人物。導演Gus Van Sant一貫其手法,刻意用一種十分平淡及冷靜的手法,去拍攝一個動蕩時代中的一個(當時)十分具爭議性人物,盡量令觀眾客觀地去看這件事及這個人。導演聰明地利用不少真實新聞片段,大大加強電影的實感。但若論感染力,我始終對導演前作《Elephant》的印象最深刻。

Sean Penn演得好,不少小動作及表情都令人有深刻印象。據說電影顧問是片中Harvey Milk的友人Cleave Jones,因此應該與真實人物十分相似。唯一是覺得他太刻意去演戲,略欠自然。未看《The Wrestler》、《Frost/Nixon》和《The Visitor》,不知道他是否比Mickey Rourke、Frank Langella和Richard Jenkins好,但就一定比Brad Pitt優勝。


聖訴 Doubt


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內容是六十年代一家保守教會學校內,因為一名有同性戀傾向的黑人學生的出現,引發出修女校長與主神父之間的衝突。電影探討的問題甚多,包括保守與開明、同性戀、歧視黑人、人性的自私和偏見等。當然,主題是宗教上的懷疑。

未看過原著舞台劇,但本人對於這部電影完全沒有好感。對白繁多不是問題,我覺得每段對話(包括無數次不同演員之間的對質)都十分刻意及不自然。儘管當中談及不少重要問題,可惜我只覺得對白十分突兀而且一點也不流暢,可能我未生活過在六十年代的天主教社會,以致不了解他們是真的這樣說話吧!整套電影總是給我一種很contrived的感覺,煞有介事地去探討多個嚴肅問題,刻意去安排一幕又一幕的衝突場面企圖去製造高潮,結果卻是造作,問題沒有深入的探討,而觀眾(起碼本人)一點也不能connect。Meryl Streep及Philip Symour Hoffman很努力去演,可惜也無法挽救劇本及導演的不濟。


換命謊言 Changeling


1920年代,美國舊金山大衰退前後,獨力撫養兒子的母親下班回家,發現兒子失縱;幾個月後,警方替她找回「兒子」,母親卻發現該名小孩不是自己親生兒子,窮追不捨的後果卻是被人當成瘋子被關進瘋人院內,而兒子的仍然下落不明。此時,另一名警察卻在追查多踪小童失踪事件。兩件事是否有所關連?

看時覺得故事匪夷所思,若不是真人真事改編,真的想駡編劇的天馬行空胡說八道。想不到現實是可以這樣荒謬。故事曲折,但電影拍得很平鋪直敘,坦白說是有點拖及有點悶。Angelina Jolie獨力撐起整部電影,而Angelina Jolie亦很努力去演,演出亦算稱職。這部電影不是不好,但是我對它的印象不太深,可能我對於這類刻意去賣弄演技的電影一向不太特別喜歡。

讀愛 The Reader


電影改編自同名德國小說。1950年代前西德,一名中學生和一名比他大二十年的女售票員的一段姊弟戀/忘年戀,往後發展竟與一個納粹秘密警察的審訊案有關,繼而帶出德國人對於納粹德國的反省。

電影男主角及原著作者同屬於德國「戰後嬰兒潮」(Babyboomer),男主角對女主角的愛與恨,可以說是戰後德國人對於二次大戰這段歷史的一個投射。女主角的文盲,又是否可以解釋為當時德國人對希特勒及納粹的盲目?德軍中有多少人會像女主角一樣,單純地為執行命令而草管人命殺害無數猶太人?若果她是你的愛人,你會如何面對?喜歡電影中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它並沒有作很大的批判,但亦沒有對德國人有任何偏私。電影沒有極震撼的情節,但故意留空不少地方讓觀眾去思考。整體而言是一套不錯的電影,唯一我覺得音樂方面有點overwhleming(其實這個情況亦出現在導演前作《The Hours》內)。不過據說在英美,這套電影受到頗大批評,特別是猶太人,因為他們認定此片有為德國人說話之嫌,完全妄顧被殺的千千萬萬猶太人云云。

Kate Winslet真的演得好,無論是初時與男主角相戀一段,又或是面對審訊時的無知和無助,甚至到片末與男主角重遇後等等,都令人十分動容。最喜愛是她演得很自然和subtle,完全沒有一種「很努力去演」的感覺。單單是身體語言及眼神,已充分令人感受到女主角內心的爭扎。Ralph Fiennes不是不好,但總覺得他演來演去都是類似的悲劇角色,整天眉頭深鎖、苦澀的樣子,沒有太大的突破。 Lena Olin只是客串了幾分鐘,但盡顯功架。

***


後記:老實說,真的沒有興趣看《驚世真言》(Frost/Nixon),又是老掉牙的尼克遜,已經夠悶,加上Ron Howard做導演,更加令我失去任何入場看的意欲。總覺得這是一部為爭獎而拍的電影,絕對不是我杯茶。

後記2:尚有一套未上映但很想看的:《The Wrestler》!「鹹魚翻生」Mickey Rourke加上Darren Aronofsky,令人期待!